第214章 “有些火种,必须埋在更深的地方”(1/2)
ocA联盟的扩张和“追光”技术的突破,如同两剂强心针,让“奇点科技”内部因芯片危机而紧绷的神经稍稍松弛了一些。技术论坛上充斥着对光电混合互联前景的讨论,市场部门忙着接待新加入ocA的合作伙伴,连食堂里都弥漫着一种久违的、带着希望气息的活跃。
然而,林小一却在这片渐起的喧嚣中,保持着异样的沉默。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追光”只是撕开了一道微光,距离真正照亮前路还遥遥无期;ocA的扩张固然可喜,但其根基依然脆弱,暴露在对手的视野之下。真正的风暴,远未平息。
就在这种表面的繁荣与内里的审慎交织之际,一份没有任何标识、仅有一个复杂加密序列的电子信函,通过物理隔离的专用通道,出现在了林小一的绝密终端上。信函内容极其简短,只有一个坐标,一个时间,和一个代号——“深蓝”。
看到“深蓝”二字,林小一瞳孔微缩。他知道,该来的终究来了。这不是商业会谈,也不是技术研讨,这是来自国家最高战略层面的召唤。
他没有通知任何人,包括苏晚晴和顾言。按照指示,他独自驾驶着一辆经过特殊改装的、没有任何智能网联功能的车辆,在城市的夜色中穿梭,最终驶入了一个看似普通的工业园区地下车库。经过数道生物特征和量子密钥验证后,一道厚重的合金大门无声滑开,露出了一条向下延伸、灯火通明的隧道。
车辆沿着隧道自动行驶了约莫十分钟,最终停在一个巨大的地下空间入口。这里空气清凉,带着一丝金属和臭氧的味道,巨大的穹顶下,各种他从未见过的设备和线缆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散发出一种冰冷而强大的力量感。
在一名身着便装但眼神锐利如鹰的工作人员引导下,林小一走进了一间没有任何窗户、墙壁散发着微弱吸波材料光泽的会议室。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已经坐了寥寥数人。
除了之前接触过的、气质儒雅却目光深远的周部长外,还有三位身着军装、肩章上闪烁着将星的中年男子。他们并未介绍具体职务,但那股久居上位、执掌千军万马所形成的沉稳如山又锐利如刀的气质,让林小一瞬间明白了他们的层级。此外,还有一位戴着厚厚眼镜、头发花白的老科学家,正低头看着手中的平板,眉头紧锁。
会议室内的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
“林小一同志,请坐。”周部长微微颔首,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林小一依言坐下,脊背挺得笔直。他知道,在这里,任何寒暄都是多余的。
一位面容刚毅、眼神如古井般深邃的将军率先开口,他的声音不高,却仿佛带着金铁交鸣之音,直接穿透耳膜:“林小一同志,你们‘奇点’近期在极端压力下的表现,我们都看到了。‘烛龙之鳞’的主动防御理念,ocA联盟的生态破局,尤其是芯片领域,在几乎被断供的情况下,还能在架构层面找到‘光电混合’这样的突破口,很好,展现了我们中国科技工作者应有的骨气和智慧。”
没有客套,直接切入核心,语气中是毫不掩饰的赞赏,但也带着更深的期待。
将军话锋一转,手中的激光笔射出一点猩红,落在会议室主屏幕上展开的一幅极其复杂的全球战略态势图上。图上,几个关键的区域被标上了刺眼的红色,代表着潜在的高风险冲突点;几条维系全球互联网命脉的海底光缆和卫星链路,也被着重标注。
“赞赏归赞赏,但我们必须直面最残酷的现实。”将军的语气变得无比凝重,激光点在那些红色区域和关键链路上移动,“我们现有的整个信息社会,其根基——从根服务器、核心网络协议,到高端芯片、操作系统,都深度构建在由别人主导的体系之上。这就像把高楼大厦建在别人家的地基上,平时看似稳固,一旦风云突变,人家随时可以抽掉地基,让我们瞬间崩塌。”
另一位面容稍显儒雅,但眼神同样锐利的将军补充道:“这不仅仅是网络瘫痪、金融冻结的问题。在极端情况下,我们的指挥体系、能源调度、交通枢纽,乃至社会秩序,都可能因为信息中枢的被毁或受制而陷入混乱甚至崩溃。这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阿克琉斯之踵’。”
周部长接过话,目光投向林小一,语气深沉:“我们现有的备份和应急体系,包括你们正在发展的ocA网络,都是基于已知威胁和现有技术范式构建的。它们很重要,是‘明线’,是盾牌。但敌人不会只攻击我们的盾牌,他们会寻找盾牌的缝隙,甚至会试图直接摧毁持盾的人。我们需要一条超越现有认知的‘暗线’,一条只有在文明存亡的最后关头才会启动的‘生命线’。这条线,必须能够确保在最黑暗的时刻,国家的意志依然能够传递,文明的火种得以保存。”
林小一的心脏剧烈地跳动起来,血液仿佛在瞬间加速。他明白,这不是在讨论一项具体的技术产品,而是在谋划一个民族的终极备份,一个数字时代的“诺亚方舟”!
这时,那位一直沉默的老科学家抬起了头,推了推厚厚的眼镜,声音有些沙哑,却带着一种洞悉规律的冷静:“我们研究了你们数字生命项目的一些非公开资料。那种基于简单规则、自下而上涌现出复杂行为和适应性的思想,非常……具有启发性。还有你们的‘蜂群’协议,在分布式、无中心、抗毁伤方面展现出的潜力,都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