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隋唐风云之黄巢(2/2)
起义军顺利攻克潼关,沿着官道,向长安进军。一路上,唐军望风而逃,起义军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广明元年(880 年)十二月初五,黄巢率领起义军,浩浩荡荡地进入了长安。长安的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欢迎起义军。起义军将士们都头裹红巾,手持武器,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进了长安城。黄巢骑着一匹黑马,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看到百姓们脸上的笑容,心里十分高兴。他对身边的尚让说:“你看,百姓们是支持我们的,只要我们善待百姓,就能得到天下。” 起义军进入长安后,黄巢下令 “不许伤害百姓,不许抢夺财物,不许焚烧房屋”。他还派人查封了唐朝的国库,把国库中的金银财宝和粮食,都分给了贫苦百姓。对于那些作恶多端的贪官污吏,黄巢则下令严惩,有的被斩首示众,有的被流放边疆。长安城内的百姓们,终于摆脱了唐朝的压迫,过上了安稳的日子,他们都纷纷称赞黄巢是 “贤明的君主”。广明元年(880 年)十二月十三日,黄巢在长安的含元殿登基称帝,国号 “大齐”,年号 “金统”。登基那天,含元殿内灯火通明,起义军的将领们都穿着崭新的官服,站在殿内。黄巢穿着龙袍,坐在龙椅上,接受众将的朝拜。他对众将说:“今日我登基称帝,不是为了自己享乐,而是为了让天下的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今后,我们要励精图治,整顿朝政,让大齐王朝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王朝!” 众将听了,都纷纷跪倒在地,高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黄巢称帝后,开始整顿朝政。他任命尚让为太尉,孟楷为尚书左仆射,其他的起义军将领也都被封为各级官员。他还下令废除唐朝的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减轻百姓的赋税,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长安城内的秩序渐渐恢复,百姓们的生活也慢慢好转起来。可好景不长,唐朝的残余势力并没有被消灭。唐僖宗逃到成都后,在田令孜的辅佐下,开始调集各地的节度使,准备反攻长安。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是沙陀族人,他率领的沙陀骑兵,战斗力十分强悍。李克用早就想吞并中原,现在见唐朝有难,便主动率军前来勤王,想借此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除了李克用,还有忠武军节度使周岌、感化军节度使时溥、宣武军节度使朱温等人,也都率军前来勤王。这些节度使虽然表面上是为了 “复兴唐朝”,但实际上都各怀鬼胎,想在战乱中捞取好处。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 年)三月,李克用率领沙陀骑兵,抵达长安城外的渭桥。他派人给黄巢送去了一封书信,说 “你这个反贼,竟敢占据长安,称帝谋反,若你识相,就趁早投降,否则我将率领大军,踏平长安”。黄巢见李克用如此嚣张,十分生气,他下令尚让率领五万大军,前去迎战李克用。尚让率领的起义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大多是农民出身,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而李克用的沙陀骑兵,都是久经沙场的精锐,战斗力十分强悍。两军在渭桥展开了一场激战,起义军很快就溃败了,尚让带着残部,逃回了长安。黄巢见尚让战败,心里十分着急。他知道李克用的沙陀骑兵不好对付,便下令加强长安的防守,同时派人去各地调集援军。可此时的起义军,已经成了众矢之的,各地的唐军都在攻打起义军的据点,援军根本无法赶到长安。
更让黄巢头疼的是,起义军内部出现了叛徒。这个叛徒,就是朱温。朱温原本是黄巢的亲信,黄巢称帝后,任命他为同州防御使,让他镇守同州(今陕西大荔)。同州是长安的东大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可朱温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见起义军形势不利,又想投靠唐朝,谋求更高的职位。唐僖宗中和二年(882 年)九月,朱温派人给唐朝的忠武军节度使周岌送去了一封书信,说 “我愿意投降唐朝,希望朝廷能给我一个机会”。周岌得知后,十分高兴,他连忙把这件事上报给唐僖宗。唐僖宗大喜过望,当即任命朱温为左金吾卫大将军,还赐名 “全忠”,让他率军攻打长安。朱温投降唐朝后,率领唐军,对同州的起义军发起了进攻。同州的起义军将士们,根本没想到朱温会背叛,毫无防备,很快就溃败了。朱温顺利攻克同州,打开了长安的东大门。
李克用见朱温攻克同州,也率领沙陀骑兵,对长安发起了进攻。黄巢率领起义军,在长安城内与唐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可起义军寡不敌众,又缺乏粮草,很快就陷入了困境。黄巢知道,长安已经守不住了,他只好下令起义军撤出长安,向河南方向撤退。起义军撤出长安后,一路上遭到唐军和叛军的追杀,损失惨重。黄巢率领残部,先后逃往蓝田、商州、邓州等地,最后来到了河南的陈州。陈州刺史赵犨,是唐朝的忠臣,他早就做好了防备,率领唐军在陈州城外布下防线,准备与起义军决战。黄巢率领起义军,对陈州发起了进攻。可陈州的唐军防守十分严密,起义军多次攻城都失败了。更糟糕的是,起义军的粮草也断绝了,士兵们只能吃树皮、草根,甚至煮马鞍充饥。
就在这时,野史中流传着 “黄巢吃人” 的恐怖传说。据说,黄巢为了让士兵饱腹,下令建造了 “舂磨寨”。舂磨寨里有许多巨大的石磨,起义军把抓来的百姓放进石磨里,磨成肉糜,作为军粮。野史中还记载,舂磨寨每天要吃掉数千百姓,陈州附近的百姓几乎被吃光了。不过,也有野史反驳这种说法,说 “黄巢吃人” 是唐军为了抹黑黄巢编造的谎言。真实情况是,黄巢的起义军虽然粮草断绝,但黄巢一直下令 “不许伤害百姓”,士兵们都是吃树皮、草根充饥,有的士兵甚至因为饥饿而死去。唐军为了让百姓们痛恨黄巢,故意编造了 “黄巢吃人” 的谣言,还把一些饿死的百姓的尸体,说成是被起义军吃掉的。
不管真相如何,黄巢的起义军此时已经元气大伤。唐僖宗中和四年(884 年)四月,李克用、朱温、时溥等人率领唐军,对陈州的起义军发起了总攻。起义军将士们虽然奋勇杀敌,但终究抵挡不住唐军的攻势,节节败退。黄巢见大势已去,只好率领残部,向泰山方向撤退。一路上,唐军紧追不舍,起义军的人数越来越少,到了狼虎谷时,只剩下不到一百人。狼虎谷地势险要,谷内树木茂密,怪石嶙峋,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黄巢想在这里休整一下,再寻找机会东山再起,可他没想到,唐军很快就追了上来,把狼虎谷团团围住。
黄巢站在山谷的高处,看着周围密密麻麻的唐军,心里充满了绝望。他回头看了看身边的亲信孟楷,说:说:“我起义一生,本想救百姓于水火,可如今却落得这般田地。若早知如此,当初或许不该揭竿而起?” 孟楷单膝跪地,眼中含着泪:“陛下万万不可说这话!我们杀贪官、分粮食,救了多少百姓,天下人都记着您的好!只是老天不佑,才让唐军得逞。臣愿护着陛下杀出重围,哪怕只剩一口气,也绝不让唐军伤您分毫!”
周围的士兵们也纷纷跪倒,齐声说:“愿随陛下死战!” 黄巢看着这些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眼眶也红了。他扶起孟楷,长叹一声:“罢了,事到如今,杀出去又能如何?天下之大,早已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处。我不能让你们跟着我白白送死。” 他从腰间解下自己的佩刀 —— 这把刀陪着他杀过贪官、战过唐军,刀身上早已布满了缺口。他把刀递给孟楷,“你拿着这把刀,带着兄弟们从后山小路逃吧。后山有个樵夫认识路,他曾受过我的恩惠,定会帮你们。”
孟楷接过刀,却用力扔在地上,说:“陛下若不走,臣也不走!臣生是大齐的人,死是大齐的鬼!” 士兵们也纷纷拔出武器,做好了死战的准备。黄巢看着众人坚定的眼神,心里又痛又暖。他弯腰捡起佩刀,重新佩在腰间,说:“好!既然如此,我们就跟唐军拼了,让他们知道,我黄巢的兄弟,个个都是好汉!”
就在这时,唐军阵中传来一阵喊声:“黄巢反贼!速速投降!朝廷念你曾救过百姓,可饶你不死!” 喊话的是朱温,他骑着高头大马,穿着唐朝的官服,脸上满是得意。黄巢看着朱温,气得浑身发抖,他对着朱温大喊:“朱温!我当初待你不薄,封你为同州防御使,你却背叛我,投靠朝廷!你这种忘恩负义的小人,也配来劝我投降?”
朱温冷笑一声:“识时务者为俊杰!黄巢,你大势已去,再抵抗也没用。若你投降,我还能在皇上面前为你求情;若你执意抵抗,等攻破山谷,定让你死无全尸!” 黄巢懒得再跟他废话,拔出佩刀,大喝一声:“兄弟们,跟我冲!” 说着,就率先朝着唐军冲了过去。孟楷和士兵们也紧随其后,挥舞着武器,与唐军厮杀起来。
起义军虽然人数不多,但个个奋勇杀敌,唐军一时竟被打得连连后退。可唐军人数实在太多,起义军很快就体力不支。孟楷为了保护黄巢,被一名唐军将领砍中了后背,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衣服。他踉跄着转过身,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手中的刀刺进了那名将领的胸膛,随后便倒在了地上。黄巢看到孟楷战死,悲痛欲绝,他杀红了眼,手中的佩刀不停地挥舞着,斩杀了一个又一个唐军士兵,可自己也被好几把刀划伤,鲜血顺着胳膊流下来,滴在地上。
渐渐地,起义军的士兵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黄巢一个人。他靠在一块巨石上,大口地喘着气,手中的佩刀也快要握不住了。朱温骑着马,慢慢走到黄巢面前,说:“黄巢,你现在投降还来得及。” 黄巢抬起头,瞪着朱温,笑着说:“我黄巢一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想让我投降,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说着,他突然举起佩刀,朝着自己的脖子砍去。
朱温见状,连忙下令士兵阻止,可已经晚了。黄巢的身体缓缓倒在地上,眼睛却还睁着,仿佛还在看着远方 —— 那是长安的方向,是他曾经登基称帝、许下 “让天下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誓言的地方。朱温看着黄巢的尸体,心里竟有一丝复杂的情绪,他下令士兵:“把黄巢的尸体好好安葬,也算全了我们曾经的兄弟情分。”
可关于黄巢的结局,野史里还有着不同的说法。有人说,黄巢并没有自杀。就在他举刀的那一刻,孟楷的亲信趁着混乱,带着他从后山小路逃了出去。他们一路南下,来到了福建的一座寺庙里。黄巢为了躲避唐军的追杀,剃度出家,化名 “雪窦禅师”,每日诵经念佛,再也不过问世事。据说,他还写下了一首诗:“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来回忆自己当年的岁月。
还有人说,黄巢逃到了岭南,与当地的少数民族通婚,生下了几个孩子。他把自己当年起义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传给了后代。直到宋朝的时候,还有人见过这本书,书中详细记载了黄巢起义的全过程,包括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更离奇的是,有野史记载,黄巢其实是天上的 “荧惑星” 下凡,目的是为了惩罚唐朝的腐朽统治。当他完成使命后,就回到了天上,留下的尸体只是一个 “替身”。所以,唐军下葬的,根本不是真正的黄巢。这种说法虽然荒诞不经,却在民间流传了很久,百姓们宁愿相信黄巢没有死,而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守护着天下的百姓。
不管黄巢的结局如何,他领导的起义,都给了腐朽的唐朝沉重的打击。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了,但 “天补平均” 的理念,却深深印在了百姓的心里。后来的朝代,也都吸取了唐朝的教训,注重减轻百姓的赋税,关心百姓的生活。黄巢这个名字,也成了唐末乱世中,一个既让人敬畏,又让人同情的传奇符号。直到今天,还有人在谈论他的故事,谈论他那些充满豪情的诗句,谈论他为了百姓,敢于对抗朝廷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