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隋唐风云之朱温(1/2)
唐宣宗大中六年(852 年)深秋,宋州砀山(今安徽砀山)的寒风卷着枯叶,刮过村东头那间摇摇欲坠的破草屋。夜里三更时分,屋内突然传出一阵响亮的婴儿啼哭,紧接着,邻居们竟看到朱家屋顶腾起一团淡淡的红光,像蒙着层薄纱的火焰,映得周围的树木都泛着暖光。有人惊呼 “着火了”,提着水桶、扛着木梯往朱家跑,可到了门口才发现,草屋好好的,只有婴儿的哭声不断从屋里传出来 —— 这哭声格外有力,不似寻常新生儿那般微弱,反倒像小兽嘶吼,透着股蛮横的劲儿。
这孩子便是朱温。第二天,村里的算命先生 “活神仙” 被请来看相,他捏着朱温的小手,眯眼端详了半晌,又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和下巴,突然脸色一变,压低声音对朱温母亲王氏说:“这孩子眉骨高耸,眼神带煞,又逢红光降世,是‘赤帝降世’的征兆。只是此‘赤帝’非彼‘赤帝’,不是救民于水火的汉高祖,而是搅乱天下的枭雄啊!将来要么权倾朝野,要么身首异处,您可得多留点心。” 王氏听了,心里又怕又慌,连忙塞给活神仙一吊铜钱,求他 “别往外说”。可消息还是像长了翅膀,没过几天,全村人都知道朱家生了个 “会引红光的怪胎”。
朱家本是穷苦农户,朱温的父亲朱诚是个落魄秀才,靠在村里教几个孩子读书糊口,日子过得紧巴巴。可朱温三岁那年,朱诚突然得了急病,没钱医治,没几天就咽了气。家里没了顶梁柱,王氏只好带着朱温、朱存、朱全昱三个儿子,去邻村地主刘崇家做佣人。刘崇是个刻薄人,见王氏带着三个半大孩子,本不想收留,可架不住王氏再三哀求,又看三个孩子里,朱温长得最壮实,能当个小劳力,才勉强答应下来,条件是 “管饭不管钱,做错事还要罚”。
在刘崇家的日子里,朱温打小就显露出 “混不吝” 的本性。每天清晨,其他佣人都早早起来喂猪、挑水、扫地,唯独朱温躲在柴房里睡懒觉,刘崇发现了就骂,可他要么装没听见,要么嘴硬反驳 “活儿哪能干完,歇会儿再干也不迟”。到了晌午,他又抢着去厨房盛饭,每次都盛满满一大碗,还专挑碗里的肉吃,其他佣人有意见,他就瞪着眼说 “我力气大,吃得多才有力气干活”,可真到了干活的时候,他又磨磨蹭蹭,要么把镰刀藏起来说 “丢了”,要么把水桶摔在地上说 “太重了提不动”。
不过,朱温也有个 “怪癖”—— 喜欢拿着一根木棍,在院子里模仿将军指挥士兵。他把村里的小孩叫来,分成两拨,一拨当 “唐军”,一拨当 “叛军”,自己站在土坡上,挥舞着木棍喊 “冲啊”“杀啊”,指挥得有模有样。有一次,他把刘崇家的鸡赶到一起,说 “这是敌军的粮草,我们要把它缴获”,结果把鸡吓得四处乱飞,还踩坏了刘崇种的菜。刘崇气得拿起扫帚就打,朱温抱着头就跑,躲到刘崇母亲的屋里。刘老太太是个心软人,见朱温哭得可怜,又想起活神仙说的 “枭雄命”,便护着他对刘崇说:“这孩子年纪小,不懂事,你别跟他一般见识。再说,他眼神里有股狠劲,将来定不是凡人,你现在打坏了他,将来可就后悔了。”
刘老太太不仅护着朱温,还常偷偷给他留吃的。有一次,刘崇家杀猪,老太太特意藏了一块五花肉,晚上偷偷塞给朱温,说 “快吃吧,补补身子”。朱温接过肉,狼吞虎咽吃了一半,剩下的却偷偷揣在怀里,跑去分给村里几个穷苦孩子。老太太知道后,更觉得这孩子 “有义气,不像一般的泼皮”。可朱温的调皮捣蛋并没收敛,十三岁那年,他竟偷偷把刘崇家的耕牛牵走了 —— 那是刘崇家最值钱的东西,用来耕地、拉车,是全家的指望。朱温把牛赶到村外的树林里,杀了牛,分给村里的穷邻居吃,自己只留了一小块牛肉。
刘崇发现耕牛丢了,急得团团转,四处打听,才知道是朱温干的。他气得浑身发抖,找了根粗木棍,就要打死朱温。王氏跪在地上求情,老太太也拦着,可刘崇这次铁了心,说 “这混小子再不教训,将来就要翻天了”。就在这时,村里的老秀才说话了:“刘老爷,朱温这孩子虽然调皮,可他把牛肉分给穷人,说明他心里有百姓。再说,一头牛没了可以再买,要是真把他打死了,万一他真是个有出息的,你可就造孽了。” 刘崇听了,才勉强放下木棍,把朱温赶出了家门,说 “再也不许你踏进我家大门”。
被赶出刘崇家后,朱温跟着母亲去了萧县,靠王氏给人缝补浆洗度日。可朱温还是改不了好吃懒做的毛病,每天要么在街头闲逛,要么跟一群混混打架斗殴。王氏劝他 “找个正经活干”,他却满不在乎地说 “那些活太累,还赚不了几个钱,没意思”。就这样混到二十多岁,朱温长得人高马大,身高八尺,膀大腰圆,双手能举起百斤重的石头,可还是一事无成,成了村里人眼里 “没出息的泼皮”。
唐僖宗乾符四年(877 年),黄河流域爆发了大规模的蝗灾,地里的庄稼被蝗虫啃得一干二净,百姓们吃树皮、草根,甚至出现了 “人相食” 的惨状。就在这时,黄巢率领起义军路过砀山,队伍浩浩荡荡,士兵们都头裹红巾,手持武器,喊着 “天补平均” 的口号,走到哪里都开仓放粮,救济百姓。朱温在街头看到起义军,又听说跟着黄巢有饭吃,还能当官,心里动了念头。他拉着二哥朱存说:“二哥,我们跟着黄巢干吧!在家里饿死也是死,跟着起义军说不定还能闯出一番名堂!” 朱存本就是个胆大的人,听朱温这么说,当即答应下来。
兄弟俩辞别母亲,背着简单的行李,追上了起义军的队伍。黄巢见他们身材魁梧,看着有几分力气,便把他们编入了普通士兵的队伍。可刚参军没几天,朱存就在攻打郓州的战斗中战死了 —— 当时唐军从侧面偷袭,朱存为了掩护战友,被唐军的长矛刺穿了胸膛。朱温在战场上看到二哥的尸体,虽然心里难过,可眼泪没掉几滴,反而暗自庆幸:“二哥死了,没人跟我抢功劳了,我正好可以好好往上爬。”
在起义军里,朱温凭着一股狠劲,很快就崭露头角。每次打仗,他都冲在最前面,手里拿着一把大刀,见人就砍,像不要命一样。有一次,起义军攻打亳州,亳州城高墙厚,唐军防守严密,起义军攻了三天都没攻下来。黄巢急得团团转,朱温却主动请战,说 “给我十几个兄弟,我能打开城门”。当天夜里,朱温带着十五个亲信,趁着夜色,顺着城墙外的老槐树爬了上去。城墙上的唐军正打着瞌睡,朱温等人突然发难,手起刀落,杀了十几个唐军士兵,然后打开城门,放起义军进城。亳州就这样被攻克了。
黄巢得知后,亲自召见朱温。他见朱温身材魁梧,脸上带着战场上的血迹,说话却干脆利落,不卑不亢,心里很是喜欢。他拍着朱温的肩膀说:“你是个勇士,以后跟着我干,我不会亏待你。” 当即任命朱温为 “队正”,还把自己骑了三年的旧战马赏给了他。这匹马虽然毛色暗沉,却很健壮,跑起来又快又稳。朱温感动得跪地磕头,说 “愿为黄将军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可心里却在盘算:“队正太小了,我要当更大的官,要掌更大的权。”
从那以后,朱温更加卖力地打仗,不仅冲锋在前,还懂得动脑子。有一次,起义军在攻打沂州时,遇到唐军的顽强抵抗,粮草也快断绝了。朱温向黄巢建议:“我们可以假装撤退,引诱唐军出城追击,然后在必经之路设下埋伏,一举歼灭唐军。” 黄巢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把唐军引入了埋伏圈,大获全胜。经此一役,黄巢更看重朱温,把他提拔为 “都虞候”,让他统领五千士兵。
朱温知道,光靠打仗还不够,还得讨好黄巢身边的人。黄巢的亲信孟楷,是起义军的 “左仆射”,掌管着粮草和兵器,权力很大。朱温便经常给孟楷送金银财宝,有时是从唐军那里缴获的玉佩,有时是从民间搜刮的绸缎,甚至还把自己抢来的一个美女送给了孟楷。孟楷收了好处,便常在黄巢面前夸朱温 “有勇有谋,是个难得的人才”。在孟楷的推荐下,朱温的职位越来越高,从都虞候升到了 “同州防御使”—— 同州是长安的东大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黄巢把这么关键的地方交给朱温,可见对他的信任。
可朱温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见黄巢虽然攻克了长安,当了皇帝,却面临着唐军的反扑 —— 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率领沙陀骑兵,忠武军节度使周岌率领步兵,都在逼近长安,起义军的处境越来越艰难。朱温心里渐渐有了二心:“跟着黄巢,说不定哪天就会被唐军打败,不如趁早投靠唐朝,还能当个大官。”
野史中说,朱温私下里派自己的亲信蒋玄晖去联络唐朝的忠武军节度使周岌。蒋玄晖带着十箱金银财宝,还有朱温亲笔写的信,连夜赶到周岌的大营。信里说:“我朱温本是唐朝百姓,只因天下大乱,才被迫投靠黄巢。如今黄巢残暴不仁,百姓受苦,我心里很是不忍。若朝廷肯接纳我,我愿率军归顺,为朝廷平定叛乱,只求能为国家效力,不求荣华富贵。” 周岌见朱温势力不小,手下有几万士兵,又控制着同州,若是能归顺唐朝,对平定起义军大有好处,便把这事上报给了唐僖宗。
唐僖宗当时正在成都避难,听说朱温愿意归顺,大喜过望,当即下旨:任命朱温为 “左金吾卫大将军”,赐名 “全忠”,希望他能 “全心全意为唐朝效力,平定黄巢叛乱”。还派宦官带着圣旨和赏赐的绸缎、珠宝,去同州安抚朱温。朱温接到圣旨那天,特意穿上唐朝的官服,在同州的城门楼上举行了 “归顺仪式”,还让士兵们换上唐军的服装,喊着 “效忠大唐” 的口号。百姓们见朱温投靠了唐朝,有的高兴,有的担心 —— 高兴的是不用再受起义军的骚扰,担心的是朱温会不会像之前一样残暴。
朱温投降唐朝后,当天就率领同州的士兵,反过来攻打起义军。他深知起义军的部署和弱点,很快就攻克了起义军控制的几个县城,斩杀了几千起义军士兵。黄巢得知后,气得大骂 “朱温叛徒,忘恩负义”,派孟楷率领三万大军讨伐朱温。可朱温早有准备,他一边向周岌求援,一边在孟楷的必经之路设下埋伏。孟楷以为朱温还是当年那个跟在自己身后的小喽啰,没把他放在眼里,率军贸然前进,结果中了埋伏,三万大军死伤大半,孟楷也被朱温的士兵活捉。
朱温亲自审问孟楷,孟楷瞪着他说:“我当初真是瞎了眼,才会推荐你,你这个叛徒,不得好死!” 朱温冷笑一声:“识时务者为俊杰,黄巢大势已去,你若肯归顺唐朝,我还能饶你一命。” 孟楷宁死不屈,朱温便下令把他斩首示众,还把他的头颅送到成都,献给唐僖宗。唐僖宗见了,更加信任朱温,又把他提拔为 “宣武军节度使”,让他镇守汴州(今河南开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