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6章 漕运急报至,私铸钱币擒(1/2)
她没说话,只将信纸翻了个面,目光落在“清河渡”三个字上。
昨夜刚查完走私账册,今日又出粮船延误,时间太巧。她闭眼,启用心镜系统,目标锁定随行而来的漕运副使——此人是清河渡返京的唯一信使,眼下脸色发白,手指不自觉地搓着袖口。
三秒后,冰冷的声音在脑中响起:
“他们把模子藏在米袋
她睁眼,眼神一沉。
立刻召来文书官,命其拟旨。以查验粮食物资是否霉变为由,派太子裴昭衍即刻派遣钦差携御令前往清河渡登船稽查。另准调动禁军水师小队随行护卫,确保地方不得阻挠。密令同时下达谍网女官,潜入当地盐商据点,搜集资金往来凭证。
文书官领命而去,脚步未停。
她转身回案前,取出舆图,铺开于桌。漕运九道节点一一标注,目光停在清河渡、渭口、北岭三处。这三条线若断其一,私铸钱币便难出江南。
更鼓声敲过三响,天仍未亮。
次日辰时,太极殿偏殿。太子裴昭衍立于主位,青金蟒袍衬得身形挺直。诸臣列席,议论纷纷。
工部侍郎率先开口:“漕运偶有延误,修舵两日也算寻常,何必劳师动众?”
礼部一位老臣附和:“皇后连番出手,已是屡破旧例。如今储君监国,更应稳重为先,岂能因一封急报就兴大狱?”
话音落下,几人交换眼神,似有默契。
沈知微坐在帘后,仅露半幅素袖垂于案侧。她不动声色,再次闭眼,启用心镜系统,目标锁定那名工部侍郎。
三秒心声浮现:
“只要拖过今日,那边就能把炉子拆了。”
她嘴角微冷,睁开眼,向太子递了个眼神。
裴昭衍会意,当即命人取出昨日密奏副本,当众宣读:漕运沿途三地钱庄近五日铜钱流入激增八倍,其中劣币占比超过六成,且纹路粗糙,无官印标记。
“诸位大人说只是修舵?”他声音不高,却压住全场,“那这八倍铜钱从何而来?莫非百姓一夜之间都挖出了古窖?”
无人应答。率先开口说话的工部侍郎低头喝茶,手微微发抖。
沈知微轻声道:“民不信官,因弊不止;官不畏法,因罚不严。”
裴昭衍点头,起身下令:“钦差即刻出发,禁军水师随行,任何人阻拦,以抗旨论处。”
圣令传出,朝堂寂静。
三日后,清河渡码头。
暴雨初歇,泥泞满地。一艘粮船被围,禁军持刀守舷。钦差手持御令,立于船头,身后随员正逐一撬开底层米袋。
船工围在甲板边缘,有人喊:“朝廷欺压良商!我们只是运粮!”
钦差不为所动,继续下令搜查。
忽然,一名随员从米堆深处抽出一块木板,下方竟是夹舱。掀开后,赫然露出十二具铜模,尚带余温,旁边成串劣钱堆叠如山,粗略清点已有三千余枚。
人群哗然。
钦差高声宣布:“奉皇后与太子联署手令,查私铸、保币信!此船藏匿铸币模具及劣钱,证据确凿,即刻查封!”
就在此时,一名锦袍男子转身欲跳江逃遁。禁军早有准备,两人冲上将其按倒在地,铁链扣住双手。
“我是江南盐商联合会执事,你们不能这样对我!”那人挣扎怒吼。
“你不能怎样?”一个女子声音传来。
谍网女官押着一人上前,正是盐商家族账房。她将供词展开,当场诵读:“我等受江南盐商联合会指使,借漕运之便,三年内私铸铜钱四十七万贯,混入市面,扰乱财政。此次新铸三千串,计划分批投入京城、扬州、苏州钱庄,替换官钱。”
百姓听得清楚,有人开始怒骂。
“怪不得最近买米要用十文,原来钱不值钱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