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老宅藏秘:褪色粮票牵出旧案(1/2)
1991年暮春,南州老城区的槐花开得正盛,细碎的花瓣落在青石板路上,沾着晨露泛着柔光。林砚刚在刑侦技术实验室看完新到的指纹比对设备说明书,赵伟就拿着一份群众报案记录跑了进来,语气带着几分急切。
“林队,城北老宅区有人报案,说家里翻修老宅时,在阁楼夹层里发现了一具白骨,看着年头不短了。”
林砚心头一沉,放下说明书起身:“苏晓,带齐勘查工具,跟我去现场。赵伟,联系城北派出所,让他们先封锁现场,别让施工队破坏痕迹。”
半小时后,警车抵达城北老宅区。这片区域多是清末民初的老宅子,不少住户都在翻修重建,报案人家的老宅门口围了几个施工工人,满脸惊慌地议论着,派出所警员已拉起警戒带。
“林队,这边请。”报案人是房主老陈,六十多岁,脸色发白,领着众人往老宅里走,“我这宅子传了三代,一直空着,前段时间想着翻修了养老,今早工人拆阁楼夹层的木板时,就发现里面藏着东西,打开一看竟是白骨,吓得我们赶紧报了警。”
老宅内部陈设简陋,木质楼梯踩上去吱呀作响,阁楼空间狭小昏暗,仅靠一个小天窗透光。夹层位于阁楼西北角,木板已被工人拆开,里面散落着几块朽烂的布料和一堆白骨,骨骼排列不算规整,显然是被随意丢弃进去的。
苏晓先打开强光手电,拿出骨骼测量工具,小心翼翼地梳理白骨:“林队,初步判断是成年女性骨骼,死亡时间至少在十年以上,骨骼上有多处钝器击打伤痕,颅骨凹陷明显,应该是遭钝器击打头部致死,属于他杀。”
林砚蹲下身,目光扫过夹层里的朽烂布料,伸手捏起一块残留的衣料碎片:“这布料是的确良材质,花纹样式是八十年代初流行的,结合骨骼风化程度,死亡时间大概在1980年前后,和之前父亲那起仓库纵火案时间相近。”
他又在骨骼周围仔细翻找,指尖触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拨开朽木和灰尘,竟是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盒子不大,上面的锁早已生锈断裂。林砚打开铁盒,里面没有贵重物品,只有几张褪色的粮票和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照片上是一男一女,女子穿着的确良衬衫,笑容温婉,男子穿着工装,眉眼间带着几分凌厉。
“苏晓,先提取骨骼样本和布料纤维,送实验室做进一步检测,确认死者大致年龄和身份特征。”林砚将粮票和照片收好,递给赵伟,“你去查一下这几张粮票的编号,还有照片上的两个人,看看能不能查到身份信息。”
安排妥当后,林砚又询问施工工人:“拆夹层时,除了白骨、布料和铁盒,还有其他东西吗?夹层木板有没有被撬动过的痕迹?”
领头的工人想了想:“没有别的东西了,木板是钉死的,我们是用撬棍撬开的,看着几十年没动过了。”
林砚走到夹层旁,仔细观察木板边缘的钉子,钉子锈蚀严重,钉入痕迹陈旧,确实像是长期未动过,说明凶手当年是将死者尸体藏进夹层后,用钉子封死木板,刻意掩盖罪行。
回到刑侦大队,苏晓的初步检测结果出来了:“林队,死者年龄在25-30岁之间,身高1.6米左右,颅骨凹陷处提取到少量木质残留,推测凶器是木质棍棒;布料纤维是纯棉的确良,符合80年代初的服饰特征,上面没有提取到其他人体组织残留。”
赵伟这边也有了进展:“林队,粮票编号查到了,是1978年发行的全国通用粮票,当年南州粮油公司有过登记记录,但年代久远,没法直接查到使用者;照片上的两个人,我拿着去城北老宅区走访,有位老人认出照片上的男子叫周正明,是八十年代初这片老宅区的住户,当年在南州粮油公司上班,女子是他的妻子,叫刘梅,两人在1980年前后突然失踪,没人知道去向,大家都以为他们搬去外地了。”
“周正明、刘梅?”林砚心里一动,“粮油公司?和父亲当年查的仓库纵火案是同一家公司?”他立刻翻出父亲的勘查笔记,翻到仓库纵火案的相关记录,里面果然提到过“粮油公司员工周正明,负责仓库物资登记,案发后失联”。
原来当年父亲查仓库纵火案时,就注意到了周正明,只是当时周正明和妻子都已失踪,线索中断,没能深入追查。如今看来,刘梅很可能就是阁楼夹层里的死者,而周正明的失踪,或许和这起命案、仓库纵火案都有关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