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粮票谜案:胡同里的指纹疑云(1/2)
1990年春分刚过,南州老城区的胡同里还飘着煤炉的余温。林砚刚把“社区刑侦网格化”的月度报表整理好,传呼机就“滴滴”响了,屏幕上跳出城东派出所的消息:“向阳胡同粮票失窃,群众情绪激动,速往。”
“又是民生小案,但对老百姓来说,粮票可比钱金贵。”林砚揣好传呼机,冲隔壁办公桌的赵伟招呼一声,“走,去向阳胡同看看。”
两人赶到时,胡同口已经围了不少人,夹杂着争吵声。派出所警员正拦着人群,中间站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手里攥着个老式樟木箱的盖子,气得浑身发抖——正是失主张大爷。
“林队,您可来了!”警员连忙迎上来,“张大爷今早发现樟木箱里的50斤粮票不见了,这是他攒着给儿子娶媳妇用的,家里就这一个樟木箱,没被撬过,他怀疑是邻居偷的,两边吵起来了。”
林砚挤开人群,先安抚张大爷:“张大爷,您别急,先带我们去现场看看,粮票找回来的希望很大。”
张大爷这才平复了点情绪,领着两人往胡同深处走。他家是典型的平房,院子不大,樟木箱摆在堂屋的八仙桌旁,箱子盖子敞着,里面叠着几件旧衣服,粮票原本放在最底下的布包里,现在布包空了。
“我昨天晚上还检查过粮票,都在呢!”张大爷指着樟木箱,“今早起来,堂屋门虚掩着,我一看箱子,粮票就没了!这胡同里就这么几户人家,不是老李家就是老王家,肯定是他们偷的!”
林砚蹲下身,仔细观察樟木箱。箱子是老式的,锁扣是铜制的,没有被撬动的痕迹,箱壁内侧有一层薄薄的灰尘。“张大爷,您昨晚睡觉前,堂屋门和院门都锁好了吗?”
“院门插了插销,堂屋门也关紧了,就是没插插销,想着都是街坊邻居,哪能有小偷啊!”张大爷懊恼地拍了下大腿。
赵伟在院子里勘查,院墙不高,墙头有几片掉落的瓦砾,墙角下有几个浅浅的脚印,像是小孩的尺码。“林队,院墙这边有痕迹,像是有人爬过,但脚印太浅,没法固定石膏。”
林砚点点头,转头对苏晓打了个电话——苏晓刚在附近社区办“法医小课堂”,接到电话没多久就带着简易勘查箱赶了过来。“先提取樟木箱上的指纹,重点查箱壁内侧和布包表面。”林砚吩咐道。
苏晓打开勘查箱,拿出改良后的淡红色指纹粉和细软毛刷。“这樟木箱材质粗糙,指纹不好提取,得慢着点来。”她蹲下身,蘸了点指纹粉,轻轻在箱壁内侧扫动,动作轻柔得像怕碰碎了什么。
周围的邻居也凑过来看热闹,老李家的媳妇忍不住嘟囔:“张大爷,您可别瞎猜,我们家昨晚没人出门,怎么会偷您的粮票?”
“不是你们是谁?前天你还问我粮票够不够用!”张大爷立刻反驳。
“行了,都别吵了!”林砚出声制止,“现在查案讲证据,谁也别冤枉谁。赵伟,你联系胡同里的网格员,按网格化片区,统计一下每户人家最近三天的粮票使用记录,有没有人突然用大量粮票换东西,或者去粮店买过粮食。”
赵伟应声而去,苏晓这时也有了发现:“林队,你看这个!”她指着樟木箱内侧的一处痕迹,那里显现出半枚模糊的指纹,纹路不算清晰,但能看清几个关键的斗型纹。“这枚指纹应该是嫌疑人伸手拿粮票时留下的,从指纹的大小和纹路来看,不像是成年人的,更像是个半大孩子。”
“孩子?”张大爷愣了一下,“难道是胡同里的小孩偷的?可他们哪知道我粮票放在樟木箱里啊!”
“不一定,说不定是偶然看到的。”林砚接过苏晓手里的放大镜,仔细观察那枚指纹,“苏晓,把这枚指纹带回实验室,和胡同里10到15岁孩子的指纹档案比对一下——之前网格化登记的时候,我们采集过辖区内孩子的基础指纹,应该能用。”
苏晓点点头,小心地用透明胶带把指纹粘下来,放进物证袋。这时,赵伟和网格员也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张统计表:“林队,统计好了,胡同里一共12户人家,最近三天只有老王家的小子王小强,昨天下午在街口的小卖部用粮票换了两斤桃酥,还换了不少糖果,他平时很少有粮票。”
“王小强?”张大爷皱起眉,“老王家的小子才12岁,平时挺老实的,怎么会偷粮票?”
林砚沉思片刻:“先去老王家问问情况,别吓着孩子。”
一行人来到老王家,老王正在院子里劈柴,看到警察上门,连忙放下斧头:“林警官,您找我有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