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胡同粮票案:指纹破邻里疑云(1/2)
1990年春分刚过,南州老城区的胡同里还浸着料峭寒气,墙根下的煤球堆冒着凉气,偶尔有居民拎着粮本匆匆走过,粮票摩擦的细碎声响,在清晨的静谧里格外清晰——这年月,五十斤粮票抵得上普通工人半个月工资,是家家户户的“命根子”。
刑侦大队的传呼机刚响完,林砚就带着赵伟往城东胡同赶。车刚停稳,就见胡同口围了一圈人,一个穿灰布棉袄的老人坐在石阶上抹眼泪,正是报案的张大爷。“林警官,您可来了!”张大爷一见他,立马攥住他的胳膊,声音发颤,“我那五十斤全国粮票,就放在堂屋的木盒里,今早起来一看,木盒敞着,粮票全没了!”
林砚挤开人群走进院子,这是典型的平房小院,堂屋摆着一张旧木桌,桌角的木盒确实敞着,盒身没见撬痕,锁扣是虚挂着的。“张大爷,您昨晚睡前锁木盒了吗?最后一次见粮票是什么时候?”林砚蹲下身,指尖轻轻碰了碰木盒内侧,没沾灰。
“锁了!我亲手锁的!”张大爷肯定地说,“昨晚晚饭前还拿粮票换了二斤馒头,吃完就放回木盒锁上了。今早起来做早饭,想拿粮票买油条,一打开就没了!”
这时,周围的邻居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张大爷,是不是你家小孙子拿了?”“我看是隔壁老王干的!他昨天还问你粮票够不够用呢!”“别瞎说!我看是西头的李婶,她前几天还跟张大爷借粮票没借着!”你一言我一语,转眼就把邻里间的猜忌摆上了台面,老王和李婶当场就吵了起来。
赵伟皱着眉:“林队,这胡同里的人互相指认,没个准头,要不先把有嫌疑的几户都带回队里问问?”
“别急,先勘查现场。”林砚摆了摆手,回头对赶来的苏晓点头,“苏晓,麻烦你提取一下木盒上的指纹,重点是内侧和锁扣。”
苏晓打开简易勘查箱,拿出改良后的淡红色指纹粉和细软毛刷,小心翼翼地在木盒内侧扫动。这指纹粉是实验室特意为基层案件改良的,附着力强,还不容易破坏痕迹。没过多久,木盒内侧就显现出几枚清晰的指纹,其中一枚明显偏小,纹路稚嫩,不像是成年人的。
“林队,你看这枚指纹。”苏晓指着木盒角落的指纹,“尺寸偏小,应该是未成年人留下的,而且指纹边缘很清晰,说明留下的时间不长,大概率是作案时碰的。”
林砚凑近看了看,又问张大爷:“您家小孙子今年多大?平时会不会进堂屋碰木盒?”
“我小孙子才八岁,上小学二年级,平时很乖,哪敢碰我的粮票啊!”张大爷摇头,“而且他昨天一早就去他外婆家了,还没回来呢。”
排除了自家孩子,林砚心里有了方向。按照“社区刑侦网格化”的划分,城东胡同属于第三网格,网格员刘大妈就住在隔壁院。林砚让赵伟去叫刘大妈,自己则继续在院子里勘查——院墙不高,但墙头上没有攀爬痕迹,院门昨晚是插着的,说明凶手大概率是熟人,甚至是能自由进出院子的人。
没多久,刘大妈拿着一本网格登记册赶来:“林队,您找我?这胡同里的人家我都熟,有啥要问的您尽管说!”
“刘大妈,您帮着统计一下,最近三天,胡同里每户人家的粮票使用情况,尤其是有没有人突然用大量粮票换东西,或者有未成年人近期买过零食、玩具的。”林砚接过登记册,“另外,您回忆一下,张大爷家昨晚有没有邻居去过?”
刘大妈翻着登记册,一边想一边说:“昨晚张大爷家没外人来,倒是隔壁的小宇,就是老王的孙子,下午的时候在张大爷家门口玩了好一会儿,还问我张大爷家的木盒里装的啥。”
“小宇多大了?平时调皮吗?”林砚追问。
“小宇也八岁,跟张大爷的孙子是同学,平时有点调皮,总爱跟同学攀比买零食。”刘大妈补充道,“昨天傍晚我还看见他在胡同口的小卖部买了两包奶糖,那奶糖要五斤粮票一包呢,他爸妈平时很少给他粮票。”
林砚心里一动,让赵伟去小卖部核实,自己则带着苏晓去了老王家。老王还在为刚才的猜忌生气,见林砚上门,脸色不太好看:“林警官,我可没偷张大爷的粮票,你们可不能冤枉好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