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 > 第343章 胡同粮票失窃:指纹破邻里疑云

第343章 胡同粮票失窃:指纹破邻里疑云(1/2)

目录

1991年春的南州,单位家属院的清晨总裹着煤炉的暖烟。林砚刚在刑侦大队门口吃完油条,传呼机就“滴滴”震起来,屏幕上跳着“城东纺织厂家属院粮票失窃,速往”——这是本周第三起民生小案,都绕不开“社区刑侦网格化”的范畴。

“又是粮票?”赵伟拎着勘查箱赶过来,语气里带着无奈,“上周西胡同丢了30斤,这周又来50斤,这玩意儿现在比钱还金贵,丢了能急得人睡不着觉。”

林砚擦了擦嘴,拉开车门:“80年代末粮票还没完全取消,家家户户过日子都得靠它,尤其是老人们,省吃俭用攒着给孩子换口粮,丢了能不心疼?走,去看看现场。”

二十分钟后,纺织厂家属院3号楼前围了不少人。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石阶上,手里攥着个掉漆的木盒,气得嘴唇发抖——正是失主张大爷,纺织厂退休工人,丢的50斤粮票是他攒了三个月,准备给外地读书的孙子寄去的。

“林警官,你可得给我做主!”张大爷见林砚来,连忙起身,“昨天晚上我还把粮票放在木盒里,锁在衣柜里,今早一打开,木盒敞着,粮票全没了!这院里除了邻居,谁还能进来?”

周围的邻居也七嘴八舌地议论:“肯定是熟人干的,这楼里就没外人来”“我看老李家最近不对劲,他家小子总往张大爷门口凑”“别瞎猜,我看你家才可疑,昨天下午还问张大爷粮票够不够用”。

李建国也赶了过来,皱着眉安抚众人:“都别吵了,破案得讲证据,瞎猜没用。林砚,你先勘查现场。”

林砚点点头,跟着张大爷走进屋里。房子不大,两室一厅,家具都是老款式,衣柜放在卧室墙角,柜门虚掩着,里面的衣物被翻得有些乱。那个掉漆的木盒放在衣柜最下层,盒盖敞开,锁扣是坏的,边缘有轻微的撬动痕迹。

“张大爷,您昨晚最后一次见粮票是什么时候?睡前锁衣柜了吗?”林砚蹲下身,戴上手套,仔细观察木盒。

“昨晚七点多,我把粮票数了一遍放进木盒,锁好木盒才关的衣柜门,衣柜也锁了。”张大爷回忆道,“今早六点起来做饭,想着把粮票装信封寄走,一打开衣柜就傻了,木盒的锁被撬了,粮票没了。”

苏晓这时也赶到了,拿出勘查工具:“我先提取木盒上的痕迹,看看有没有指纹和撬痕。”她用细毛刷蘸上淡粉色的指纹粉,轻轻在木盒表面扫动,很快,木盒盖内侧显现出几枚模糊的指纹,其中一枚相对完整,能看清纹路。

“林队,提取到一枚完整指纹,看着不像成年人的,纹路比较浅,可能是孩子的。”苏晓将指纹拓印下来,递到林砚面前。

林砚接过拓印纸,又看了看木盒上的撬痕:“撬痕很浅,手法很生疏,像是用小螺丝刀或者指甲刀撬的,不像是有盗窃经验的人干的。赵伟,你联系家属院的网格员,按照网格化划分的片区,统计一下这栋楼里10岁以下孩子的名单,还有各家最近的粮票使用情况,重点看看有没有突然多出粮票,或者去供销社换零食、日用品的。”

“明白!”赵伟立刻转身出去,家属院的网格员是纺织厂的退休女工王阿姨,对楼里每家的情况都熟,统计起来很方便。

李建国在屋里转了一圈,对林砚说:“我刚才问了邻居,这栋楼里有三个孩子,最大的12岁,最小的6岁。老李家的小子李小宇,8岁,平时爱调皮捣蛋,昨天下午还有人看见他在张大爷家门口转悠,会不会是他干的?”

“不能凭猜测定人,得等指纹比对和网格员的统计结果。”林砚摇摇头,“而且如果是孩子偷的,背后可能只是一时嘴馋,要是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前途,还会激化邻里矛盾,违背咱们搞网格化的初衷。”

李建国点点头:“你说得对,民生小案不光要破案,还得顾着邻里和睦。我去跟周围邻居再聊聊,看看有没有人昨晚听到异常动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