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血谏惊魂(2/2)
“说吧。”赵佶坐在御座上,声音听不出喜怒,“朕想知道,这汴京城,这大宋朝,到底有多少人想要朕的命?”
第一指挥使王西昌率先开口,声音低沉:“陛下,臣失职!经初步查验,那军弩乃军器监流出,但记录模糊,追查困难。服毒刺客身上无任何标识,面容普通,难以追查来历。逃脱之人身手极佳,对汴京街巷极为熟悉,绝非普通江湖人士。臣推断,此次行刺,背后必有朝中或军中势力支持,且与北边……或有牵连。臣在辽国境内的眼线回报,近日有不明身份的宋人频繁出入辽国权贵府邸,所谈内容不详,但时间点上颇为巧合。”
外部势力?赵佶眼神一凝。
第二指挥使李钺接着汇报,他脸色同样难看:“陛下,自新政颁布,尤其是罢黜唐恪、李邦彦,以及钱引罪己诏发布后,朝中暗流汹涌。以致仕太傅余深(历史人物)为首的一批元老重臣,多次于私邸聚会,言辞间对陛下新政多有非议,甚至……有‘主少国疑’,‘新政祸国’等悖逆之言。此外,与旧盐引、花石纲利益勾连颇深的一批官员,如张献志等人,近日活动频繁,与不少军中将领亦有私下往来。”他呈上一份名单和几份抄录的密谈内容。
内部反对的声音,已经如此露骨了吗?赵佶面无表情地听着。
第三指挥使周鼎禀报:“民间对新政看法不一。士子中对实务特科反对声甚大,认为坏了祖宗法度。商贾百姓对钱引改革多数持观望态度,既盼其成,又恐其败。因裁汰禁军空额而失去财路的军中利益受损者,怨气颇重,近日汴京治安案件有所上升。另外,东南一带因清查市舶司,已有豪商串联,似有异动。”
第四指挥使张延之主要负责军内监察,他沉声道:“陛下,京畿禁军整顿尚算顺利,种师中将军手段强硬,已初步稳住局面。然各地驻军,尤其是河北、河东前线,情况依然堪忧。吃空饷、武备废弛普遍,更有甚者,臣查到真定府路都监王禀(历史人物,此处情节需要提前出场)与境外商人往来密切,有私售军粮牟利之嫌。边军之中,对朝廷能否有效支援缺乏信心,士气低迷。”
最后是第五指挥使顾锋,他负责情报汇总与暗杀,声音带着一丝阴冷:“陛下,综合各方情报,反对新政之势力,大致可分为三股:一为因新政利益受损之旧官僚及关联商人;二为固守祖制、反对变革之清流士大夫;三为……可能被境外势力收买或利用之内应。此次行刺,手法专业,计划周详,臣倾向于乃第二股或第三股势力所为,或二者勾结。臣已锁定几个可疑目标,是否……?”他没有说下去,但意思很明显,是否需要清除。
殿内一片寂静。五位指挥使的汇报,勾勒出一幅危机四伏的图景。外有强敌虎视,内有重重反对,民间疑虑未消,军队积弊深重。赵佶的新政,如同在布满荆棘的沼泽中前行,每一步都可能陷入万劫不复。
赵佶沉默了许久。赵霆濒死时圆睁的双眼和喷溅的鲜血,不断在他脑海中回放。恐惧过后,是更深的决绝。
他缓缓站起身,目光扫过殿内众人:“朕知道了。”
“刺客要杀朕,是因为他们怕了!怕朕的新政成功,怕他们再也无法趴在帝国身上吸血!”
“既然他们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那朕,也不必再有任何顾忌!”
“王西昌,加大对外情报搜集,尤其是金国和境内可能与之外联的势力,朕要知道是谁想借刀杀人!”
“李钺,名单上的人,给朕严密监控,收集罪证!凡有确凿证据者,不论品级,按律严惩!”
“周鼎,加强舆情引导,将朕遇刺的消息放出,强调乃利益受损之奸佞所为!稳定民心,严查治安!”
“张延之,边军情况,特别是那个王禀,给朕查个水落石出!整军步伐,绝不能停!”
“顾锋……你锁定目标,暂勿动手,继续深挖,朕要看看,这背后到底还藏着多少魑魅魍魉!”
他的声音一句比一句冷,一句比一句坚定:“他们以为一次刺杀就能让朕退缩?简直是痴心妄想!赵霆不会白死,这笔血债,朕会让他们用百倍来偿还!”
“新政,只会更快!更狠!谁敢阻拦,朕就碾碎谁!”
这一刻的赵佶,身上再无半分艺术家的温文尔雅,只有属于铁血帝王的冷酷与决断。行刺的弩箭,没有吓倒他,反而如同一次血淋淋的谏言,让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与残酷性,也让他彻底斩断了内心深处最后一丝犹豫与仁慈。
通往强盛的道路,注定要以鲜血铺就。而他,已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