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我,昊天,开局洪荒当天帝 > 第129章 管仲遗策定齐局 桓公暮年埋祸根

第129章 管仲遗策定齐局 桓公暮年埋祸根(2/2)

目录

下界,齐宫深处。易牙、竖貂、开方见桓公病重,竟阴相谋曰:“主上若崩,吾等素为诸公子所恶,必无幸免。不若先下手为强,各拥立其主,据宫自守,以待时变!”三人遂各勾结桓公诸子——公子无亏、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元等,许以重利,挑动其争位之心。

齐桓公病笃,卧于榻上,欲召太子昭(已立为太子,嘱托于宋襄公)托付后事。然宫门皆被易牙、竖貂率甲士封锁,内外消息不通。桓公饥渴交加,呼左右,无人应。忽见一宫娥冒死逾墙而入,泣告曰:“易牙、竖貂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许人入。群公子皆率甲士争位,都城大乱矣!”

桓公闻言,瞪目直视,悔恨交加,仰天长啸:“嗟乎!圣人之言,诚不谬也!若死者有知,吾何面目见仲父、叔牙于地下!”遂以衣袂自掩其面,呕血数升而薨。时值寒冬,然其尸身竟无人收敛,停于床榻六十余日,蛆虫出于户,其状惨不忍睹。

桓公既薨,诸公子各率私兵,厮杀于临淄城中。易牙、竖貂拥公子无亏,杀群吏而立之;公子昭逃奔宋国,求助于宋襄公;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元各据府邸,相互攻伐。齐国大乱,霸业顷刻崩颓。

宋襄公虽欲助公子昭复国,然宋国小力微,虽借“尊王”之名联合数国诸侯送公子昭返齐,败齐师,杀无亏,立昭为君(孝公),然齐国经此内乱,元气大伤,再也无力维持霸业。中原诸侯见齐国内乱,皆生轻慢之心,郑、卫等国转而附楚,楚成王趁机北进,势力直抵中原腹地。

自此,春秋之世进入新的阶段。齐霸衰而晋、楚争雄之势渐起。然齐桓公“尊王攘夷”之旗帜与“华夏”之概念,已深植于诸侯士大夫心中,成为后世霸主争相效仿之典范。

而管仲之学,其富国强兵之策、尊王攘夷之谋,虽因齐国内乱而未能持续发扬,然其思想精华,已通过其着述及门人弟子,悄然流传于士大夫之间。百余年后,当又一位旷世大才崛起于东方,奉管仲为宗,将其学说发扬光大于新的时代,那便是后话了。

天庭,巡天司。仙官将齐国变乱详细记录,归档封存。昊天上帝旨意传下:“齐霸已衰,晋楚将兴。重点监控晋之重耳、楚之熊恽动向。另,管仲之学已散入民间,着宣化署留意其传承流变。”

“臣等遵旨。”

幽冥地府,轮回殿前。齐桓公魂魄茫然前行,回顾生前霸业与死后惨状,悔恨交加。判官依其功过审判:生前九合诸侯,尊王攘夷,有匡扶天下之功;然晚年昏聩,亲近佞臣,致死后国乱民苦,其过亦重。功过相抵,判其转生为一富家翁,享一世安乐,然再无掌天下之权柄。桓公叹息,随鬼差而去。

管仲、鲍叔牙之魂,因有大功于民,且德行无亏,经判官核定,特许其暂留地府为阴神,或转生为人杰,辅佐明主。管仲选择转生,愿再历红尘,践行其未竟之志;鲍叔牙则选择留任地府,为一判官,以其明察,断阴司之狱。

洪荒大势,如车轮滚滚。一代霸主,终成过往。然其所开创之格局,所遗留之思想,却如种子般埋入土中,只待春风化雨,便可再次破土而出,焕发新生。

而此刻,那来自西方极乐世界的“慈悲行者”,已悄然抵达齐地。他们在战乱废墟间行走,于流离失所的百姓中低语,传播着“此世皆苦,彼岸极乐”的教义。一颗颗佛种的落下,将为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带来何种变数,尚未可知。

齐国的故事暂告一段落,但整个洪荒的棋局,仍在无声中继续。晋文公的流亡之路,楚成王的北进野心,秦穆公的西戎经略,以及那蛰伏于洛邑的周王室……新的风云,正在汇聚。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