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发现岛国(2/2)
未央宫偏殿,天子刘禅、丞相诸葛亮及蒋琬、费祎等重臣齐聚,听取关兴的汇报。
关兴详细陈述了航行经过:遭遇风暴的惊险,发现珍珠群岛的平淡,登陆夷洲的收获,以及……重点描述了在倭国的所见所闻。当他最后提到“倭国多年向魏国称臣纳贡,只知有魏,不知有汉”时,御座上的刘禅眉头微蹙,显出不悦。
而一直静听的诸葛亮,在听到“倭国”二字时,端着茶盏的手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当关兴确认倭国与魏国的联系后,他眼中骤然闪过一丝凛冽的寒光:卧槽!之前看历史的时候没多关注,三国时期小岛国就已经有所规模了吗?还给魏国称臣上供了,从这时候就开始偷学我们中原的技术了吗?不过遇到了我,你们的学习之路也就到头了,既然发现了你们,为了后世儿孙,自然是要彻底的解决掉你们!
诸葛亮内心已是惊涛骇浪,但他表面上依旧维持着丞相的从容。他放下茶盏,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起身向刘禅躬身奏道:
“陛下!关将军所探,事关重大!倭国,蕞尔小邦,孤悬海外,竟敢藐视我大汉天威,专事曹魏伪朝!此风断不可长!若放任不管,则四海蛮夷,皆以为我大汉可欺,纷纷效仿,则天朝颜面何存?国威何在?”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激昂:“且,倭国地处东海要冲,若始终为魏国羽翼,则我朝海疆永无宁日!将来我大军北伐,若其受魏国唆使,袭扰我东南沿海,岂非腹背受敌?此乃心腹之患,绝非疥癣之疾!”
“故,臣恳请陛下,即刻发兵,跨海东征,犁庭扫穴,一举荡平倭国!将其地纳入版图,其民化为汉裔!永绝后患!此举,既可震慑魏国,断其一臂,亦可扬威四海,使万邦知我大汉虽仁,亦有利剑!”
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立足于国家战略安全和大国威严。
然而,尚书令蒋琬出列劝阻,他老成持重,考虑实际:“丞相,倭国远悬海外,征之需巨舰、重兵、海量粮秣,且跨海作战,凶险异常,胜负难料。为一无知蛮邦,耗费如此国力,是否……是否值得?不若遣一使臣,持陛下诏书,责其背汉向魏,令其改弦更张,前来朝贡,或可省却刀兵之费?”
诸葛亮看着蒋琬,内心想道:蒋公啊蒋公!您老人家是不知道后世这帮小矮子有多可恶!现在不下狠手,难道等他们发育起来咬我们吗?这叫预防性打击!
诸葛亮心中焦急,却不能明言,只能继续从战略角度强调:“蒋公之言,乃老成谋国。然,倭人禀性,畏威而不怀德!若仅凭一纸诏书,其必阳奉阴违,甚至依托魏国,变本加厉!唯有施以雷霆手段,彻底将其征服、教化,方能一劳永逸!此时耗费,乃是为了换取东海永久的太平,是为了打断魏国伸向海外的触手!其利在千秋!”
他转向刘禅,沉声道:“陛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昔日武帝通西域,亦非一帆风顺,然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今倭国之患,尤甚西域小邦!臣请陛下圣裁!”
少年天子刘禅本就对倭国“只知魏不知汉”感到恼怒,又见“相父”态度如此坚决,分析的利弊又似乎很有道理,当即拍板:
“相父所言极是!蛮夷无礼,岂能姑息?朕准奏!即日起,筹备东征倭国事宜!一切由相父全权负责!”
一旦决定,诸葛亮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大方”。与之前对关兴航海预算的“抠搜”截然不同,此次东征,他几乎是倾尽全力!
以关兴为征东大将军,总督平倭事宜!杜预为参军,统筹后勤;赵统率荆州水军,文鸳领丹阳锐卒,诸葛瞻、王平等皆随军听用!调集江东、交州所有可用楼船,拨付内帑,全力保障此战!并令江东各郡,遴选通晓文教、善于吏治之士,准备随军前往倭地,教化其民,易其风俗,使其永为汉土!”
这一连串的命令,调动了季汉几乎所有能打的水陆名将和新生代精英,其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不久前对康居的惩戒之战!如此规模的动员,如此豪华的阵容,仅仅是为了对付一个远在海外的、看似不起眼的“蕞尔小邦”,令朝中许多不明就里的大臣瞠目结舌,私下议论纷纷。
“丞相此番……是否太过兴师动众了?”
“听闻那倭国,人不过百万,兵不过数万,器械落后,何须王将军、关将军等一齐出马?”
“莫非那倭国暗中蕴藏着什么惊天秘密?或是得罪过丞相?”
“慎言!丞相深谋远虑,岂是我等所能揣度?想必此举必有深意,意在震慑魏国吧!”
唯有诸葛亮自己知道,他此刻脑海中翻腾的,是千年之后那片土地上将会燃起的战火与硝烟,是无数同胞将会流下的血与泪。他紧紧攥着袖中的羽扇,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这一次,历史必须改写!这个毒瘤,必须在其萌芽状态,彻底铲除!”
在诸葛亮的全力推动下,整个帝国的战争机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目标直指东海之外的岛国。一支承载着帝国意志、也承载着某个灵魂跨越千年执念的庞大远征军,正在迅速成型。波涛汹涌的东海,即将迎来决定其未来千年命运的铁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