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 > 第312章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312章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1/2)

目录

许昌城头,魏军黑压压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司马懿一身戎装,在钟会及一众将领的簇拥下,巡视着这座即将面临“大战”的坚城。城墙上,守军林立,弓弩、滚木、擂石堆积如山,城下壕沟深挖,引满了洧水,防御工事堪称森严。

“太尉,洛阳援军已至,城中现有兵力八万,粮草充足,坚守半年亦无虞。”钟会禀报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收复失地的急切,“然,据探马回报,陆逊所部虽声势浩大,却并未急于攻城,似在等待什么。反观东线,下邳蜀军兵力不,乃其薄弱之处。不若命王基、胡质趁机自小沛东进,猛攻下邳!若下邳告急,诸葛亮与陆逊必分兵回援,则许昌之围自解,我军甚至可趁势反击!”

这是典型的“围魏救赵”之策,钟会认为,蜀军主力被牵制在许昌,东线必然空虚,正是出击良机。

然而,司马懿闻言,却缓缓摇了摇头,目光依旧停留在城外陆逊那连绵的营垒上:“士季之策,看似有理,实则冒险。”

他分析道:“诸葛亮用兵,虚虚实实,岂会不知下邳之重?其敢倾力来攻许昌,东线岂能毫无防备?王基、胡质所部,多为州郡兵,战力不及中央军,贸然进攻下邳,若中伏兵,则非但不能解围,反损我青、兖兵力,动摇东部根基。”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坚决:“况且,陆逊陈兵城外,其势未衰。若我此时分兵东向,许昌防守力量削弱,万一陆逊趁势猛攻,许昌有失,则大局崩坏!当今之计,唯有以静制动,依托许昌坚城,消耗蜀军锐气,待其师老兵疲,或西线、北线有变,再寻机破敌!传令王基、胡质,谨守防区,未有本太尉将令,不得擅自出击!”

司马懿的判断,基于他对诸葛亮诡谲风格的深深忌惮,以及“守正”的战略思想。他宁愿稳妥地守住许昌这个战略要点,也不愿冒险分兵,去攻击一个可能存在陷阱的目标。

司马懿内心:诸葛亮素来谨慎,岂会露出如此明显的破绽?下邳恐是诱饵!陆逊在此,诸葛亮必在附近窥伺!不可轻动!

钟会闻言,虽心有不甘,但见司马懿决心已定,且分析不无道理,只得领命。然而,他心中那份不安并未消除,总觉得坐视东线机会流失,太过被动。

巡视完许昌防务,见陆逊并无立即攻城的迹象,司马懿决定亲赴西南战线。那里,他的儿子司马师与年轻将领羊祜,正承受着来自宛城关平的巨大压力。他需要去稳定军心,确保叶县-昆阳防线不失,避免蜀军真正形成对许昌的西南夹击。

就在司马懿离开许昌,前往叶县前线的同时。东线的王基与胡质,在接到司马懿“谨守防区”的命令后,却有些按捺不住了。

他们位于小沛,距离下邳最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蜀军主力被牵制在许昌后,东线出现的“空虚”。各种情报显示,下邳守军似乎只有张苞的数千残兵,而且下邳蜀军新得不久,城防也是最为薄弱的时候。

“司马太尉用兵持重,然战机稍纵即逝啊!”王基对胡质说道,“观蜀军态势,其重心确在许昌。下邳空虚,乃天赐良机!若我等能攻克下邳,不仅可斩断蜀军一臂,更能威胁其寿春根本,届时许昌之围必解!此乃不世之功!”

胡质亦心动:“王使君所言极是!太尉远在许昌,不明东线实情。我等当机立断,若能拿下下邳,太尉必不会怪罪!”

于是,二人违背司马懿的军令,集结兖州、青州兵马约四万人,自小沛出发,浩浩荡荡杀向下邳!他们相信,以优势兵力,攻打一座“空虚”的城池,必能一战而下!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下邳城内,早已严阵以待。

诸葛亮抵达下邳后,第一时间加强了城防,并严令封锁消息。黄权带来的两万援军悄然入驻,并未张扬。当王基、胡质大军兵临城下时,他们看到的,依旧是那座看似只有张苞几千人防守的“孤城”。

“看!城头守军稀疏,旗帜也不过那些!果真空虚!”胡质在马上遥指下邳,信心满满,“今日便踏平此城!”

魏军立刻开始部署攻城。云梯、冲车、井阑被推向前线,数万魏军如同蚁群,向城墙涌去。

城头之上,张苞按捺住立刻出城厮杀的冲动,牢记诸葛亮“依计行事,坚守待援”的嘱咐。他与文鸯分守各段城墙,指挥守军沉着应战。

“弓弩手,放!”

“滚油准备!”

“擂石,给我砸!”

蜀军依托加固后的城墙和充足的守城器械,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箭矢如雨点般倾泻而下,滚烫的火油浇在攀爬云梯的魏军头上,巨大的擂石轰隆隆滚落,将靠近的魏军砸得人仰马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