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 > 第285章 长安定策

第285章 长安定策(1/2)

目录

当成都方向的烽火台连续三日没有按时燃起平安烟时,诸葛亮正在相府后院埋下第七坛杜康酒——那是先帝最爱喝的牌子。他起身掸去袍角的泥土对姜维说:“伯约,去把魏延将军请来。该给司马懿唱最后一出空城计了。”

---

长安,丞相府。

秋日的阳光透过窗棂,在铺满舆图的案几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诸葛亮静立于图前,目光沉凝如水,手指无意识地划过舆图上益州的位置,最终停留在那片已然失去联系的成都平原。

“第几天了?”他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

侍立一旁的姜维立刻躬身回答:“回丞相,已是第三日。按制,成都至剑阁一线,十二处烽燧,每日午时应依次举烟报平安。然……三日来,烽烟皆无。派往查探的三批‘天眼’精锐,亦无一人回报。”

厅内陷入一片死寂。落针可闻。

烽烟断绝,斥候不归。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李严在梓潼起事的消息早已传来,但进展如此之快,势头如此之猛,还是超出了不少人的预料。成都,这座季汉的旧都,如今的新政经略重地,恐怕已非坦途,甚至可能已陷入重围,危在旦夕。

李严这老小子,动手还真快!成都要是丢了,麻烦就大了……政治意义、钱粮储备!必须立刻平叛!

诸葛亮缓缓闭上眼,脑海中飞速运转。他不是历史上的那个诸葛亮,他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但也深知此刻局势的凶险。李严叛乱,绝非孤立事件,其背后必然站着司马懿那只老狐狸。

“司马昭策划良久,司马懿岂会坐视?”诸葛亮睁开眼,眸中精光一闪而逝,“此刻,恐怕洛阳的武库议事厅内,也已定下了趁火打劫的方略。”

他走到巨大的天下舆图前,目光如鹰隼般扫过漫长的战线。

潼关? 天险,易守难攻。魏延镇守,麾下皆是百战精锐。司马懿用兵谨慎,大概率不会选择这块硬骨头强攻。但……万一呢?司马懿若行险一搏,赌自己不敢抽调潼关兵力呢?不能不留后手。

宛城? 关平、徐庶新得之地,民心未附,城防未固。且远离中枢,一旦被攻,救援困难。此地,极有可能是魏军的主攻方向!司马懿不会看不到这一点。

淮南? 陆逊、张苞刚经历寿春之败,虽主力尚存,但士气受挫,防线需要时间重整。钟会那小子,狡诈狠辣,刚刚得手,气势正盛,绝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东线,必然承受巨大压力。

东西两线,宛城和淮南都是软肋啊……司马老贼肯定盯着这两处打。妈的,老子又不是三头六臂,总不能劈成三瓣用!得想个办法,既要快速平定内乱,又要挡住外敌……

内心的焦虑如同野草般滋生,但他脸上却依旧是那副古井无波的沉稳。他是诸葛亮,是季汉的擎天之柱,他不能乱。

“李严之乱,必须速平!”诸葛亮斩钉截铁地说道,“迟则生变,若让其在益州站稳脚跟,或与魏贼勾结更深,则大局危矣!平叛,非亮亲往不可!”

姜维闻言,脸上露出担忧之色:“丞相!您若亲征,长安空虚,万一……”

“没有万一。”诸葛亮打断他,语气不容置疑,“长安有陛下在,有你在,有董允、陈震、郭攸之等在,乱不了。眼下首要之敌,是内患!内患不平,外敌必至!”

他知道,自己必须去。不仅是为了平叛的速度,更是为了稳定益州的人心,只有他亲自出面,才能最大程度地瓦解李严所谓的“清君侧”的号召力,迅速整合益州内部那些观望的力量。

决心已下,接下来便是如何应对魏国几乎必然到来的进攻。

诸葛亮再次将目光投向舆图,大脑如同最高效的计算机,结合着自己对司马懿用兵习惯的了解,以及自己作为现代人的战略思维,进行着推演。

“司马懿用兵,向来求稳,擅后发制人,喜攻其必救。”诸葛亮喃喃自语,手指在几个关键点上移动,“潼关险峻,他强攻的可能性不足三成。那么,他的目标……”

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宛城上。

“关平、徐庶虽能,然根基太浅。司马懿若以重兵猛攻,宛城危矣。”

随即,他的手指又移向寿春。

“陆伯言虽败,余威犹在,然钟会小儿,锐气正盛,又新立大功,必欲再建奇功以固位。东线压力,绝不会小。”

双线施压,想让我首尾难顾,标准的围魏救赵,还是加强版的。司马老贼,算盘打得挺响啊。老子偏不让你如愿!

一个清晰的应对策略,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形。他不能分兵,因为兵力本就捉襟见肘,更要集中力量快速平定李严。他只能依靠现有的防线和将领,通过精准的预判和战术指导,来最大化防御效果。

想到这里,诸葛亮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奇异的光芒。他走到书案前,取出两个早已备好的、用火漆密封的锦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