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 > 第281章 梓潼举旗

第281章 梓潼举旗(2/2)

目录

六、勾结商贾,败坏朝纲:与不明商号往来密切,恐有贪墨营私之嫌。

七、擅权僭越,礼仪失度:出行仪仗堪比帝王,其心可诛。

八、迷信奇技,荒废政务:设立格物院,钻研机巧之物,不修仁德。

九、闭塞言路,迫害忠良:构陷托孤重臣,欲使朝堂缄口。

十、心怀叵测,恐有异志:种种行为,已显不臣之心。

这篇檄文,极尽渲染夸大之能事,将诸葛亮描绘成一个欺君罔上、祸国殃民的权奸。李严命令手下连夜刻印数百份,派快马分送益州各郡县,尤其是那些对诸葛亮新政不满的豪强大族手中。同时,也在梓潼城内外广为张贴,煽动民意。

檄文一出,果然在益州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多年来积压的对诸葛亮新政的不满,对荆州派系占据要津的怨愤,以及地域保护主义的情绪,被李严这篇檄文彻底点燃。许多益州本土的豪强大族,本就对清查田亩、官营工坊等政策抵触情绪极大,此刻见德高望重的托孤大臣李严公然举起“清君侧”的大旗,纷纷响应。

短短数日之内,梓潼城下就聚集起了大量的兵马:

· 吴方麾下的梓潼守军约五千人,成为了李严的基干力量。

· 附近郡县中,一些被李严提前联络或受檄文感召的郡守、都尉,带着本部兵马前来汇合,约有万余人。

· 更多的,则是各地豪强派来的部曲私兵。这些私兵装备或许不如正规军,但数量庞大,而且对家主忠心耿耿,战斗力不容小觑。他们扛着各色各样的旗帜,代表着不同的家族利益,浩浩荡荡地汇聚到李严的麾下,总人数迅速超过了三万!

李严深知,仅有人马还不够,必须扼守险要,才能抵御诸葛亮必然到来的讨伐。他迅速做出部署:

· 命吴方率主力固守梓潼城,加固城防,囤积粮草。

· 分派将领,率兵抢占梓潼周边的险要关隘,如剑阁、葭萌关、白水关等。这些关隘皆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地,控制了它们,就相当于扼住了从汉中、关中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

· 派出使者,联络更南方的涪城、绵竹乃至成都城内对诸葛亮不满的势力,试图里应外合,扩大战果。

一时间,李严声势大振,俨然已割据巴蜀北部,与长安的诸葛亮政权形成了对峙之势。他甚至在梓潼设立了临时的“行辕”,自称“大都督、益州牧”,打出了“清君侧,安社稷”的旗号。

成了!果然成了!益州终究是我李严的益州!诸葛亮,你没想到吧?你在长安高高在上,却不知益州人心早已背离!如今我据险而守,拥兵数万,看你如何奈何得了我!

最初的恐惧和仓皇,此刻已被一种病态的亢奋和虚假的强大感所取代。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挥师北上,清除诸葛亮,总揽朝政的美好未来。至于司马昭的算计,家族的安危,似乎都被这暂时的“成功”冲淡了。

然而,在这表面风光的背后,危机已然四伏。他麾下的部队成分复杂,各怀心思,指挥难以统一;粮草补给主要依靠豪强支持,并非长久之计;更重要的是,他此举名为“清君侧”,实为叛乱,在道义上已然落了下风。

李严在梓潼举旗叛乱的消息,如同一声惊雷,迅速传遍了四方!

最先接到急报的,是坐镇成都的蒋琬和费祎。

蒋琬看着手中那份抄录的檄文和告急文书,手都在微微颤抖。他素来沉稳,此刻也不禁面色大变:“李正方……他……他怎敢如此?!这是谋逆啊!”

费祎更是又惊又怒:“檄文所言,纯属污蔑构陷!丞相为国操劳,鞠躬尽瘁,天地可鉴!李严此贼,勾结外敌,行此大逆不道之事,罪该万死!”

两人深知事态严重。成都乃是季汉的根本之地,若让李严的叛乱蔓延开来,或者被其里应外合攻破成都,后果不堪设想!他们立刻采取紧急措施:

· 紧闭成都四门,全城戒严,清查内奸,稳定人心。

· 飞鸽传书,八百里加急,将叛乱消息以最快速度禀报长安的诸葛亮和陛下。

· 紧急调动成都及其周边忠于朝廷的驻军,加强成都防务,并派出部队,前出至涪城、绵竹一带布防,建立防线,阻止叛军南下。

· 以朝廷名义,发布安民告示,驳斥李严檄文中的不实之词,宣布李严为叛国逆贼,号召益州军民勿受蛊惑,共同讨逆。

与此同时,镇守汉中的王平也接到了噩耗。王平是诸葛亮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对丞相忠心不二。他听闻李严叛乱,并已攻占剑阁等险要关隘,切断了他与成都之间的直接联系,又惊又怒。

“李严老贼!安敢如此!”王平拍案而起,“剑阁乃入蜀咽喉,岂容叛贼盘踞!”他立刻整顿汉中兵马,准备南下平叛。但他也知道,剑阁天险,易守难攻,若无充分准备,贸然进攻只会损失惨重。他只能一边集结兵力,向金牛道方向施加压力,牵制叛军,一边焦急地等待着长安的指令和援军。

而远在长安的诸葛亮,在接到蒋琬、费祎的加急奏报时,虽然早已预料到李严会叛乱,但得知其速度如此之快,声势如此之大,也不禁眉头紧锁。

果然还是走到了这一步……李严啊李严,你真是自寻死路!司马昭这招驱虎吞狼,果然狠毒!不过,你以为凭借益州那些乌合之众和几处关隘,就能对抗整个季汉吗?

他立刻召集重臣,通报情况,部署平叛事宜。王平率领的追兵已然派出,但面对据险而守的叛军,恐难迅速奏效。必须调动更强大的力量,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扑灭这场叛乱,否则夜长梦多,恐生更大的变故。

一场关乎季汉内部稳定和未来命运的内战,已然不可避免。李严这头被司马昭逼入绝境的困兽,在梓潼点燃的叛乱之火,能否燎原?还是将被诸葛亮以绝对的力量,迅速扼杀在摇篮之中?

巴山蜀水,顿时笼罩在战云的阴影之下。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