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江淮寒夜(2/2)
“故将军徐盛,夙着威名,守节不移,捐躯疆场,义贯金石。追赠为广陵侯,镇东将军,谥曰‘刚’。其子袭爵,赏赐有加。”
隆重的追封仪式在寿春举行。虽然只是身后哀荣,但“侯爵”、“大将军”的封号,以及明确的世袭承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悲愤的军心,也让那些原本属于东吴体系、如今归于大汉的将领们,感受到了一丝慰藉和归属感。
偃月滩大胜,重创了汉军东线兵力,阵斩对方两员大将,可谓一场辉煌的胜利。然而,作为谋划者的钟会,携大胜之威想要一举拿下寿春,却在陆逊的提前布置下,大败而归,一胜一败之下,双方均再也没有力量继续进攻,于是钟会率残军撤回了汝阳,开始构筑新的防线,同时陆逊也开始对江夏、汝阳一线开始布置防线,淮南战场又陷入了平静之中。
不过对于钟会来说,外患虽平,内忧却还未解决,钟目光闪烁,“诸葛诞、王凌二人……此战虽奋力向前,但其心未必全然可靠。”
他回到帐中,铺开纸笔,开始给远在函谷关的司马懿写信。这封信,并非单纯的报捷文书。
在信中,他首先详细汇报了偃月滩之战的经过和成果,盛赞将士用命,自然也将主要功劳归于自己运筹帷幄。但紧接着,笔锋一转,以一种看似不经意、实则暗藏机锋的笔触,提到了之前的一些“细节”:
“……此次能诱陆逊部将出城,皆因诸葛都督、王将军深明大义,不为文钦叛逆之言所惑,坚决执行太傅方略。然,回想此前,陆逊围寿春时,诸葛都督曾屯兵城下,迁延日久,围而不攻,坐视战机流逝;更曾于阵前,与叛将文钦有所交谈,虽最终斥退其使,然当时军中已颇有流言,谓都督心意动摇……幸得太傅英明,遣会前来宣示朝廷德意,方使都督迷途知返,戮力王事。此虽往事,然细思之,若非太傅洞察先机,遣会持节而至,恐淮南局势,尚未可知也……”
“……王凌将军虽骁勇,然合肥之失,亦显其御下或有疏漏,临阵或有迟疑。此次戴罪立功,奋勇当先,可见其心仍存忠义,然往日之失,不可不察……”
钟会的措辞极其“艺术”,他没有直接指控诸葛诞和王凌谋反,而是通过“陈述事实”和“提及流言”的方式,将两人此前种种可疑行为,以及如果没有他钟会前来“稳定局面”可能发生的后果,清晰地暗示给了司马懿。他巧妙地将自己的功劳,与揭露这两人的“潜在问题”捆绑在了一起。
钟会写完信,看向远方,内心喃喃道:诸葛公休,王彦云,你二人此前心怀异志,真当我不知么?若非大势所趋,利益驱使,加之我巧言令色,许以重利,消其疑虑,你二人安肯如此卖力?如今战事暂歇,这些“旧账”,自然该让太傅知晓。太傅雄才之主,岂能容下曾经动摇之臣?待中原稍定,你二人……哼。此非我钟会刻薄,实乃权谋之道,不得不为。唯有如此,方能显我忠诚,亦为将来……扫清些障碍。
这封信,如同一根无形的毒刺,被他悄然埋下。它不会立即发作,但会在司马懿心中种下猜忌的种子,只待合适的时机,便会破土而出,成为清算的利器。
写完密信,用火漆封好,派遣绝对心腹之人,连夜送出。
随着季节进入深秋,江淮地区的天气日渐寒冷,北风凛冽,草木凋零。颖水也开始出现薄冰。这种天气,不利于大规模军事行动,尤其是攻城和长期野外对峙。
江淮的战火,因严寒的降临和钟会的暂时败退,暂时平息下来。广袤的淮南大地上,汉魏双方再次形成了对峙之势,这个冬天,对于对峙双方的统帅而言,都注定不会平静。陆逊在总结教训,舔舐伤口,筹划未来;而钟会,则在志得意满之余,继续着他那深远的谋划,等待着下一个能够让他名扬天下的机会。江淮的局势,在表面的平静下,暗流愈发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