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156章 食安经验传全国 思想为炬照民生

第156章 食安经验传全国 思想为炬照民生(1/2)

目录

均平三十年三月十一日辰时,议事会大厅的铜铃没了昨日的急促,晨光透过窗棂洒在“民为邦本”的匾额上,把木头上的纹路照得清晰,檐角残留的冰棱化得差不多了,只在青石板上留下几滩浅浅的水迹,空气里飘着京北百姓公社送来的新麦香——是今早刚磨的面粉,师傅们说要给议事会做青稞馒头,顺带让我们尝尝新鲜。

我刚坐下,静雯就抱着一摞文件夹走进来,灰布褂子的袖口还是沾着墨渍,只是今天多了个深蓝色的布牌,上面绣着“大明食品安全监督院 临时督查”,是昨晚食安院连夜赶制的。“姑母,食安院今早六点就开工了,赵副皇帝带着工农代表去京北百姓公社的食材基地了,说是要把那边的采购流程摸清楚,好给全国的食堂做示范。”她把文件夹放在我面前,最上面的是《百姓食堂与皇宫百姓食堂经验推广方案》,封皮盖着食安院和事务院的红印,“事务院那边也协调好了,今天上午让全国各府的议事分会派代表来京,下午就去观摩两家示范食堂。”

我翻开方案,第一页就写着“以《大明民主主义》为纲,以诸思想为领,将食安保障与民生福祉紧密结合”,字迹是静雯的,笔锋比平时更挺括,想来是写的时候格外用心。“皇宫百姓食堂那边,你跟内务府交代好了?别搞成‘皇家专属’的样子,得让代表们看出‘百姓’二字的实在。”我抬头问,记得昨天定方案时特意强调过,皇宫食堂早不是先帝那时候的模样,三年前改成“百姓食堂”,就是为了做个标杆——食材跟百姓公社统一采购,价格跟外面的便民食堂一样,连宫里的侍卫、宫女,都是跟来办事的百姓一起排队打饭。

静雯点头,拉开椅子坐在我旁边:“早交代了,李总管说今早特意让海鲜队送了新鲜的帝王蟹,按十明币一份算,跟百姓公社的定价一样,还准备了免费自助餐,针对的是来京观摩的贫困生代表和工农代表,管够。”她顿了顿,从文件夹里抽出张清单,“您看,自助餐的菜都是家常的,青稞饭、炖排骨、清炒青菜,还有汝吉村送来的豆腐,老陈早上还特意打电话说,让师傅多放两勺黄豆酱,是村里自己酿的,学生们爱吃。”

正说着,议事会的门被推开,全国人民监督协会的林晓带着两个学生代表走进来,蓝布校服的领口别着监督协会的徽章,手里捧着厚厚的笔记本。“议事长,陛下,我们按您的吩咐,组织了二十个府的学生代表和工农代表,今早八点在京北公交站集合,准备先去百姓公社的食材基地,再去两家示范食堂。”林晓翻开笔记本,上面画着密密麻麻的表格,“这是我们列的观察清单,从食材采购、储存,到做饭流程、价格制定,都要记下来,回去给当地的食堂做参考。”

我凑过去看,表格里还留着空白的备注栏,旁边写着“参考《朱静雯的百姓思想》——食安要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心里不由得暖了些。这姑娘年纪不大,却把“百姓思想”悟得透彻,比有些只懂念条文的官员强多了。“好,你们带队的时候,多让代表们问,别怕麻烦。比如帝王蟹为什么能卖十明币,食材基地怎么控制成本,这些都让师傅们好好讲讲,别让大家觉得是‘摆样子’。”我指着清单上的“价格”一栏,“尤其是工农代表,他们最懂过日子,让他们算算账,回去才能跟乡亲们说清楚,咱们的食堂不是赚黑心钱,是真为百姓着想。”

林晓用力点头,把笔记本抱在怀里:“您放心,我们都跟代表们说好了,有不懂的就问,还要拍照片、记笔记,晚上整理成报告,发给全国的监督协会分部。”她身后的学生代表王小强——就是昨天在民生大学哭着说吃坏肚子的那个男生,这会儿眼神亮了,攥着衣角说:“议事长,俺昨晚跟俺爹打电话,说今天能去看皇宫百姓食堂,俺爹还让俺多学学,以后回俺们府的学校,也帮着监督食堂,不让俺们那儿的学生再吃过期菜。”

静雯拍了拍王小强的肩膀:“有志气,以后监督协会就靠你们这些年轻人了。一会儿去基地,你跟着赵副皇帝,他懂食材,能教你不少东西。”王小强使劲点头,眼睛里闪着光,像看到了新方向似的。

送走他们,事务院的周院长就来了,手里拿着全国各府议事分会的回执:“议事长,陛下,三十六个府的代表都已经在路上了,最晚的下午一点能到京。刚才跟礼部对接了,他们已经把《大明民主主义》《韵澜思想》这些材料印好了,每个代表一份,还编了个小册子,把食安工作和思想内容结合起来,用的都是咱们身边的例子,比如民生大学的事,还有百姓公社的好经验,好懂。”

“礼部想得周到。”我接过小册子,封面印着“食安为基 思想为魂”,里面第一页就是老陈的照片——他站在汝吉村的菜地里,手里举着新鲜的青菜,旁边写着“《常静徽思想》讲‘民生无小事’,一棵青菜连着百姓的胃,也连着咱们的初心”。字里行间没有空话,都是实在话,看得出来礼部是花了心思的,没有把思想教育搞成“念稿子”。

周院长接着说:“还有个事,京北百姓医院刚才来报,昨天食物中毒的二十一个学生,有十八个已经能下床了,剩下三个也没大碍,医药费都从军需款里划过去了,学生们还让护士带话,说谢谢议事会,想等好了去食安院帮忙,做志愿者。”

“好啊,让食安院记着,等学生们康复了,给他们安排个简单的培训,比如怎么看食材新鲜不新鲜,怎么记录监督情况,年轻人有这份心,咱们得支持。”我把小册子放在桌上,“下午的观摩流程,你再跟食安院对对,别出岔子。尤其是帝王蟹的事,要跟代表们说清楚,不是摆阔,是让大家知道,只要咱们把供应链理顺了,控制好成本,百姓也能吃到以前稀罕的东西,这才是‘均平’的意思——不是大家都吃差的,是大家都能吃好的。”

静雯在旁边补充:“我早上跟海鲜队的张队长聊了,他们这次送的帝王蟹,是从赢州的公社渔场捕的,走的是议事会的冷链专线,没有经过中间商,成本比外面的餐馆低一半还多,所以能卖十明币。张队长还说,以后要是各府的食堂有需求,他们能按月配送,保证新鲜,价格也不变。”

正说着,赵麦圈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带着股子风风火火的劲儿:“议事长!陛下!俺回来了!食材基地的流程俺摸透了,跟俺走,保证让代表们看明白!”他还是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工装裤,裤脚沾了点泥土,手里拿着个刚从基地摘的西红柿,擦了擦就递过来:“您尝尝,刚摘的,甜得很!基地的师傅说,给食堂送的菜,都是当天摘当天送,绝不放隔夜,这就是百姓食堂能保证新鲜的诀窍!”

我接过西红柿,咬了一口,汁水顺着嘴角流下来,是小时候在江南老家吃的味道。“好,下午你就当向导,给代表们好好讲讲。”我擦了擦嘴,“监察局那边怎么样了?民生大学的供应商追责有进展吗?”

提到这个,赵麦圈的脸色沉了些,但语气还是稳的:“监察局的同志已经查到了,供应商是京北的一个私人商行,之前给好几所学校送过过期食材,这次民生大学的事闹大了,他们还想跑,被监察局的人拦下了。不过没抓起来,按您的意思,先教育,让他们把欠学生的钱退了,再帮着完善供应链,要是以后再犯,再按规矩处理。商行的老板也悔了,说以后再也不敢了,想加入百姓公社的供应链,跟着公社一起做正经生意。”

“这样就好,咱们做食安工作,不是为了‘罚人’,是为了‘让人做好事’。”我点点头,“让监察局跟食安院一起,把这个供应商的案例整理一下,放进礼部的小册子,让其他供应商也看看,好好做生意有奔头,耍小聪明早晚要栽跟头。”

上午十点,京北公交站就热闹起来,三十六个府的代表陆续到了,有穿着粗布衣裳的农民,有戴着工装徽章的工人,还有背着书包的学生,大家凑在一起,手里拿着礼部的小册子,小声讨论着。林晓带着监督协会的人维持秩序,给每个人发了观察清单,王小强跟在赵麦圈身边,像个小助手,帮着搬水、递资料。

我和静雯站在公交站旁边,看着这热闹的场景,静雯小声说:“姑母,您看,大家多积极,要是全国的食堂都能像百姓食堂这样,咱们的百姓就再也不用为吃饭担心了。”

“会的。”我拍了拍她的手,“只要咱们把经验传下去,把思想扎下去,让每个部门、每个公社、每个百姓都知道,食安是咱们的根,思想是咱们的魂,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中午十二点,观摩队伍分乘十辆绿色公交车,先去了京北百姓公社的食材基地。基地里一片生机勃勃,青菜绿油油的,西红柿挂在枝头,海鲜池里的帝王蟹张着钳子,师傅们穿着防水服,正忙着分拣。赵麦圈带着代表们走进菜地,弯腰拔起一棵青菜:“大家看,这菜没有农药,都是用的农家肥,基地里有专门的检测室,每天早上摘菜前都要检测,合格了才能送出去。”

一个来自西北府的农民代表蹲下来,摸了摸菜叶子,又闻了闻:“俺们那儿的菜地也能种这样的菜,就是不知道怎么运到学校食堂,路上一耽误就不新鲜了。”

“这个俺们有办法!”海鲜队的张队长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张冷链路线图,“议事会已经在全国建了二十个冷链中转站,从基地到食堂,最多两天,用的是保温车,里面有冰袋,菜到了还是新鲜的。像帝王蟹,从赢州渔场捞上来,直接冻上,运到京里还是活的,成本也不高。”

代表们围过来,指着路线图问东问西,张队长一一解答,王小强在旁边帮着递笔,让大家把重点记下来。林晓则带着学生代表去了检测室,看着工作人员用试纸检测青菜,嘴里念着:“《韵澜思想》里说‘凡事要讲科学’,咱们监督食堂,也得用科学的方法,不能光靠眼睛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