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京北校苑起风波,平等利剑破偏见(2/2)
静雯让赵校长把学生会各部门的招录规定都拿过来,一一翻看,发现除了公关部,还有文艺部“优先招会跳舞的女生”、体育部“优先招会打球的男生”的隐性条款。她把这些规定放在桌上,对王磊说:“王磊,学生会是为学生服务的,不是搞‘性别划分’的地方。赢州现在推行‘性别无界’新政,女生能开农机,男生能织锦,咱们京北的大学更该走在前面——今天这事,不仅要让林小远重新加入公关部,还要修改学生会所有部门的招录规定,明确‘不得因性别限制招录’,还要在学校开展性别平等教育,让大家知道,每个人都能按自己的心意活,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事。”
周明远也补充道:“按《大明国刑典》,校园社团若存在性别歧视,负责人要接受培训,还要向被歧视者道歉。李雪,你作为公关部部长,得先向林小远道歉,然后组织公关部的成员学习《大明国宪典》里的性别平等条款,以后招录再也不能搞‘只招女生’那一套。”
李雪红着眼圈,走到林小远面前,鞠了一躬:“小远,对不起,是我错了,不该用性别来限制你,你的策划案真的很好,我希望你能重新加入公关部,咱们一起把活动做好。”林小远的眼泪终于掉了下来,他点了点头,把笔记本抱在怀里:“谢谢部长,我会好好做的,我想把‘工农代表进校园’的活动办起来,让更多同学知道工农代表的故事。”
下午,我们在百姓大学的大礼堂召开了性别平等座谈会,台下坐满了学生和老师,林小远坐在第一排,手里拿着新的公关部工作证,脸上带着笑。马占山站在台上,拿着他的民情记录册,给大家讲西北妇女学农技的故事:“俺们村的王二婶,以前只会在家做饭,后来学了农技,现在管着两百亩麦田,去年收成比前年多了三成!你们看,女人能种地,男人也能做公关,这有啥不行的?”
张铁林也上台,展示了兵工厂女工修农机的照片:“这些女工,有的比你们还小,却能修复杂的农机,她们说‘只要肯学,没什么做不到的’。小远想当女孩子,想做公关,这都是他的权利,谁都不能拦着——咱们大明的规矩,就是让每个百姓都能按自己的心意活,都能发挥自己的本事。”
静雯站在台上,手里拿着从赢州带回来的羊毛贴画,上面绣着男女共执农具的图案:“同学们,赢州现在有三成女人开农机,两成男人做织锦,他们靠自己的本事过上了好日子。咱们百姓大学是大明的高等学府,更该树立性别平等的榜样——以后,学生会各部门招录,再也不能有性别限制;学校的课程,也要加入性别平等的内容,让大家知道,不管你是男生还是女生,不管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不伤害别人,就能大胆去做。”
我也走上台,从口袋里拿出那枚青铜令牌,展示给大家看:“这枚令牌来自未来,上面刻着‘性别平等,人人有权’。未来的大明,校园里没有性别歧视,每个人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林小远今天的举报,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在为所有想打破性别偏见的人发声。我相信,从今天起,百姓大学会成为大明校园性别平等的标杆,让更多像小远一样的同学,能大胆追求自己的梦想。”
座谈会结束后,林小远拉着我的手,指着礼堂外的公告栏:“陛下,您看,学生会已经贴出新的招录规定了,上面写着‘各部门招录不限性别,凭能力录取’!还有,公关部明天就要办‘工农代表进校园’的活动,我已经跟马代表约好了,让他来给同学们讲西北的农技故事!”他的眼睛亮晶晶的,手里还拿着一张画着裙子的小卡片,“我想下周穿裙子来上学,学姐说可以帮我挑裙子,您觉得好看吗?”
我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好看,只要你喜欢,穿什么都好看。”静雯走过来,递给林小远一本《朱静雯的百姓思想》,扉页上写着“按自己的心意活,就是最好的生活”:“小远,以后遇到什么困难,就来找议事会,找人民监督协会,大明会一直支持你,支持所有想打破偏见的人。”
离开百姓大学时,夕阳已把校园染成红色,学生们正围着公告栏讨论新的招录规定,有女生说“以后我也要去体育部,我喜欢打篮球”,也有男生说“我想进文艺部,学唱歌”。马占山骑着自行车,车筐里放着林小远送他的策划案,笑着说:“俺下次来做讲座,一定要让小远主持,这娃子口才好,肯定能让同学们喜欢工农代表的故事!”
张铁林也说:“俺回去要把今天的事跟兵工厂的工友们说,让他们知道,咱们大明的性别平等,不仅在赢州,在京北的校园里也在推进——以后,咱们厂的女工要是想当技术员,俺们也得支持,不能说‘女人不行’!”
往议事会走的路上,晚风里飘着校园里的桂花香,静雯挽着我的胳膊,轻声说:“姑母,今天这事,让我想起赢州的佐藤和松井——他们打破了幕府的性别偏见,林小远也在打破校园的性别偏见。其实,性别平等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落实在每一件小事上,落实在公关部的招录里,落实在校园的课堂上,落实在每个百姓的生活里。”
我点点头,看着远处的街灯一盏盏亮起来,心里满是暖意。从赢州的稻田到京北的校园,从幕府余党的煽动到校园性别歧视的破除,大明的性别平等之路,正一步步往前走——就像林小远笔记本上的那句话:“只要有人敢发声,只要有人愿支持,偏见就会被打破,梦想就能实现。”
回到议事会时,文书已经把百姓大学的性别平等新规整理成册,准备下发到大明各地的学校。静雯把新规放在桌上,拿起笔,在扉页上写下:“每个百姓的心意,都是大明政策的根;每个打破偏见的勇气,都是大明进步的光。”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新规上,也落在那枚青铜令牌上,令牌背面男女共执农具的纹路,在月光下愈发清晰,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平等与希望的故事——这个故事,正在大明的每一寸土地上,慢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