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92章 执照记:御书房里的民生课

第92章 执照记:御书房里的民生课(1/2)

目录

均平二十三年冬月初,御书房的炭盆燃得正旺,松木的香气混着案头的墨香,在窗纸上晕出淡淡的暖痕。窗纸是新换的桑皮纸,浆糊里掺了点糯米汁,摸上去韧韧的,像关街村老人们用的粗布。案上堆着半尺高的卷宗,最上面一本是刑部民生司送来的《全国未成年人监护资格考核月报》,牛皮纸封面上贴着张小红签:“呈议事长朱阅”,字迹是民生司李司长的,笔锋刚硬,却在“朱”字旁边顿了个小小的弯,像怕惊扰了什么。

我翻开月报第三十二页,那里用红笔圈着组数据:“京北府考核通过率较上月提升七个百分点,农户与骑手群体占比达六成”,旁边附着张三寸照片:关街村的李大叔举着刚领到的“父母执照”,笑得眼角的皱纹挤成了花,执照的边角还沾着点麦秸屑——那是他早上在麦场翻晒麦种时蹭的。照片背面有行小字:“李大叔,五十二岁,种三亩麦子,兼职夜间骑手,通过考核后,其子李小宝冬季冻伤率下降八成”,墨迹是用民生司特制的防水墨写的,不怕潮,像他们父子俩的日子,透着股扎实的暖。

案头还压着张京北府地图,用朱砂笔标着七个红点,是新增的考核点:城西的民生配送总站、城北的牧民安置点、城南的渔民码头……每个红点旁都注着开考时间,渔民码头的标注格外显眼:“每月初五、廿十,趁潮落开考,备姜茶驱寒”,字迹是朱静雯的,她的笔锋偏柔,却在“姜茶”二字下描了三道,像怕忘了似的。

门帘被寒风掀起时,常静徽抱着个粗布包走进来,包上的麻绳结打得紧实,是关街村老人们常用的“防滑结”,据说能经住十级风。她穿件深靛蓝棉袍,领口缝着块灰布补丁,是用马秀英去年做棉衣剩下的料子补的,针脚虽歪,却密得不透风——马秀英总说“静徽的针线,藏着过日子的实诚”,这话不假,去年冬天下大雪,常静徽就是穿着这件棉袍,在考核中心外等了两个时辰,给考生们送热粥。

“朱姐姐,”她把布包放在案上,解开绳结,露出两册线装书,封面烫着银字“未成年人监护与养育资格证考核大纲(全国通用版)”,书脊上印着两行小字:“刑部民生司 户部社会保障司 联合编撰”,书角用牛皮纸包着,是怕磨破了,“这是社会保障司新修订的版本,加了藏西、古蒙的地方案例,你看这页——”她翻开其中一册,指着“高原儿童防寒养育指南”,上面画着幅小图:卓玛大姐正用酥油给孩子擦脸,旁边注着“每日辰时、申时各一次,需用温热酥油,忌用冷水洗”,“卓玛大姐说,藏西的孩子得用酥油擦脸才不冻裂,这就加进实操考核了。上次有个牧民大哥说,他女儿脸蛋冻得通红,照着指南做了半月,就变得光溜溜的,特来考核中心送了袋风干肉,说‘这执照比喇嘛的祝福还灵’。”

我接过书,纸页是加了韧皮的厚棉纸,经得起反复翻阅,扉页上印着行隶书:“均平二十一年,由全国议事会议事长朱韵澜提案设立,均平二十二年京北府试点,均平二十三年秋推行全国”。字迹下方有个小小的篆刻印,是议事会的“民生印”,印泥里掺了点朱砂,在纸上透着沉稳的红,像把小钥匙,能打开民心的锁。

“这大纲编得越发周全了。”我指尖划过“提案人”三个字,指腹触到纸页上细微的凹凸,那是活字印刷时字模留下的痕。忽然想起均平二十一年那个春寒料峭的清晨,林晓抱着发烧的小张弟弟冲进驿站,孩子的小脸烧得通红,嘴唇干裂,林晓的蓝布工装湿了半截,是路上雪化的水。“朱姐,您看这孩子……”她哭得说不出话,手里攥着半袋退烧药,是从药铺赊的,“要是有本教人怎么带孩子的册子就好了,我连他该喝多少水都不知道。”那天我在驿站的油灯下写了第一版提案,纸页上还沾着林晓掉的泪渍,晕得“儿童饮水指南”几个字都发了蓝。

常静徽在对面的梨木椅上坐下,椅垫是用民生配送站淘汰的棉布缝的,里面塞着旧棉絮,坐上去软乎乎的像团云。那棉布原是骑手们的工作服,磨出了细毛边,却洗得发白,透着阳光的味道。她拿起另一册大纲,翻到“考核纪律”章节,指尖点着其中一条:“凡参与考核者,无论身份尊卑,均需独立完成笔试与实操,不得托请代考”,“朱姐姐,我琢磨着,该让静雯去考这执照。”

她的声音像炭盆里的火星,不炽烈却耐烧:“不是为难她。你看这京北府考核中心的数据,通过的家庭里,孩子的营养不良率降了三成,哭闹时父母能蹲下来讲道理的占了九成——当父母的道理懂了,治江山时才更懂百姓的难处。前儿个我去孤儿院,院长说,现在来领养孩子的家庭,半数都带着‘父母执照’,给孩子喂饭时会先试试温度,讲故事时会用手指着绘本上的字,这都是学来的本事。”

我望着案上那盏竹编灯,灯罩上贴着小张弟弟画的“全家福”,歪歪扭扭的三个人手里都举着星星,星星是用金粉涂的,闪着怯生生的光。小张弟弟现在也在备考“小照护员执照”,说要帮着照顾孤儿院的弟弟妹妹,他的课本上写满了批注:“给小娃娃喂粥要吹凉”“不能抢他们的玩具”,像个小大人。

“好啊,我跟她一起去考。”我合上月报,纸页摩擦的轻响在安静的书房里格外清晰,“当年写提案时我就说‘上至皇室,下至百姓,都得守这规矩’,总不能提案人自己破了例。我记得均平二十二年试点时,有个考生是京北府的老秀才,说‘我读了三十年书,还能考不过这养娃的章程?’结果实操时给娃娃换尿布,把尿布当肚兜系,逗得全场笑,最后他红着脸说‘这执照比四书五经难,也比四书五经有用’。我也想尝尝这难的滋味。”

常静徽却摇了摇头,把案边的铜镇纸轻轻推了推——那镇纸是用旧机床零件熔铸的,上面刻着“均平”二字,是赵麦围送的,他说“这俩字得镇着民心的秤”。“朱姐姐,别搞特权。”她的目光落在大纲扉页的“民选皇帝”字样上,那是朱静雯亲笔添的注,字迹清润,像她这个人,“静雯是民选皇帝,全国百姓都看着呢。你要是去了,哪怕就站在考场外,都会有人说‘议事长给皇帝兜底’,这执照的公信力,可经不起这点缝。”

她从布包里掏出份《京北府考核中心章程》,是用桑皮纸印的,边角盖着“全国议事会事务院”的朱印,印泥有点褪色,却依旧清晰。“你看这章程,第一条就写着‘考核面前,人人平等’。去年有个宗室子弟想走后门,托人给民生司送了两匹云锦,被李司长原封不动退回去,说‘就算是亲王,也得先学怎么给孩子换尿布’。那子弟气呼呼地来考试,笔试考了三次才过,实操时给模拟娃娃喂奶,把奶瓶嘴怼到了娃娃鼻子上,考官说‘您这喂法,娃得呛着’,他红着脸说‘我娘当年就是这么喂我的’,后来才知道,他是奶妈带大的,从没见过亲娘怎么喂孩子。这规矩是你定的,更该守得严实。”

“我知道。”我拿起案上的《全国推广简报》,首页印着京北府考核中心的照片:灰砖墙上爬满了牵牛花,花藤是去年骑手们栽的,说“让考场有点生气”;门口的木牌写着“每月初三、十六开考,农户优先安排农闲时段”,牌子的边角被骑手们的车把蹭得发亮,像块被摩挲了多年的老玉。“京北府这考核中心,是全国议事会批准的第一家,当年改造时特意保留了民生配送站的旧柜台,说‘让骑手们看着亲切’。现在三十三省都有分中心,最远的藏西考核点,设在卓玛大姐的商队驿站里,考官跟着驼队走,走到哪考到哪。上个月卓玛大姐来信说,有个牧民为了考执照,跟着驼队走了七天,说‘我儿子不能再像我小时候那样,冬天冻得直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