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重生1987:从录像厅开始 > 第250章 上海股市和“星火币”

第250章 上海股市和“星火币”(1/2)

目录

三月初的上海,已经见暖。

傍晚时分,方青松下班停好自行车。

唉,可惜儿子的摩托车他说啥都不让自己骑。

方青松心情不错,哼着不成调的曲子打开房门,屋里,沈慧芝刚烧好饭菜。

“回来啦?快洗手吃饭,今天我特地炖了点排骨。”

方青松却没像往常一样坐到饭桌,而是从怀里小心翼翼掏出一个牛皮纸信封,笑道:“慧芝,你看看这是啥?”

沈慧芝疑惑地放下碗,用围裙擦擦手,打开信封。里面是一张红色的、印刷颇为精致的硬纸卡片,上面赫然印着“上海股票认购证”几个大字,还有一串醒目的编号。

“认购证?你…你从哪里弄来的?多好的运气啊!”沈慧芝惊喜道。

1992年的上海,正嫌弃一股股票热。

年初刚发售股票认购证时,30块钱一份的价格让大多老百姓望而却步——那时普通工人月薪不过百八十块,谁愿把活命钱投给一张不知能不能兑现的硬纸片?

发售点前连续几天门可罗雀,岁数大的老人甚至想起了四十多年前国民党的金圆券。

不少人私下嘀咕“这别又是公家变着法儿圈老百姓钱吧”。可没人料到,这张卡片,会在短短几个月里变成黄金。

变化始于政策的东风。原本计划全年只发10个新股,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突然扩容到53个,认购证的中签率一下飙升到86.9%,几乎成了稳赚不赔的凭证。

黑市最先嗅到了商机,30块的认购证从几百块炒到几千块,最高时竟冲破了万元大关。要知道,那时一套上海核心地段的老房子也不过两三万。

更惊人的是中签后的收益:延中实业从每股100元涨到1599元,豫园股票一度突破万元大关,深发展的黑市价格更是飙到150元每股,新股上市动辄十几倍、几十倍的涨幅成了常态。

街头巷尾全是股市的消息。静安寺的证券营业部门口,挤得水泄不通的人群里既有提着菜篮的家庭主妇,也有穿着中山装的机关干部,大家举着委托单往窗口挤,连手写单据的柜员都累得手腕发肿。

有消息灵通的人从外地扛着整麻袋的现金来上海收认购证,弄堂里流传着“800份认购证换800万”的真实传奇——浙江商人黄伟就是把卖眼镜攒的2万块全买了认购证,一下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更荒唐的是交易所里的奇观:因为股民惜售,有时一整天只成交几十股,每当屏幕上跳出成交量,等候的人群就会集体鼓掌,比过年还热闹。

方青松得意又难掩兴奋地说:“嘿,我们道具间的老周,他儿子不是在万国证券上班吗?内部留了点额度,老周搞到两张,自己留一张,另一张匀给我了。三千五百块就拿到了。”

“哎呀,小远在外地,不知道这个信息,不然他也多弄点啊。”沈慧芝可惜道,喜滋滋的看着这认购券。

儿子给了老俩口不少钱,那是儿子孝顺,自己能赚钱不是更好吗?

孝顺儿子方远也刚从《射雕英雄传》剧组在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中抽身,回到了上海。

星火文化的办公室里,迟智强汇报近期工作完,忍不住也提到了这事。

“老板,您这趟出去,不是在国外就是在东北,时间可是不巧。就这个把月,上海滩为这认购证都疯了!咱们公司那几个灯光师傅,凑钱倒腾了几张,转手一卖,赚的比一年工资还多。您要是在上海,以您的眼光和本钱,随便出手,赚个几十上百万还不是轻轻松松?”

“老迟,你怎么就确定,我没插手呢?”方远笑着说。

在YP区一片拥挤的筒子楼里,工人老王正对着手里那张同样红色、同样印着“中签”字样的认购证,浑身发抖。

这张纸,本该是他全家摆脱贫困的希望。

他借遍亲友,才买到的认购证,居然真的中签了!

按照黑市的行情,等股票上市,稳稳能赚一万块。一万块,相当于他七八年的工资!

然而,命运开了个残酷的玩笑。

就在认购证中签、全家人欢天喜地没多久,他唯一的儿子突然病倒,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必须立即住院手术,医院要五千块押金,后续治疗费用更是不敢想象。

希望瞬间化为更深的绝望。

老王到处打听,找到了黑市,黄牛自然收这个东西。

黄牛拿过认购证,瞟了一眼,淡然道:“哦,‘豫园商城’的。给你3000块,现金,马上点给你。”

老王嗫嚅道:“可.....别人说这能赚一万多啊!”

“老哥,别做梦了。那是‘可能’!万一跌了呢?你这张还是二轮摇号的,中签率更低啦!3500,最高了,不卖就算了。”

老王一下子愣在原地。

之前就已经欠下了亲友不少钱,现在更是只凑到了2000元。

加一起,5500块?

老王刚准备掏出他视若生命的那张薄薄的纸片,准备跟黄牛兑换的时候,一个认识他的三轮车司机却一把按住他的手,悄声说道:“老王,别卖,我带你去个地方,上午我拉客才知道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