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岁首惊变,砥柱暗涌(2/2)
李凌默然不语,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他知道周勃的担忧并非多余。文帝在位时,对北地相对宽容信任。新帝登基,其政策取向、对边镇重臣的态度,尤其是对靖王这样手握实权、又与先帝重臣关系微妙的宗室远支藩王,会是如何?西域战略是否会因国丧而搁置?匈奴是否会趁国丧南下劫掠?
“业儿,”李凌将目光转向儿子,在这种关键时刻,他需要听听继承人的判断,“此事,你如何看?我北地当如何应对?”
李玄业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但微微颤抖的指尖仍显露出他内心的震动:“父王,周世伯、公孙先生所虑极是。此实乃国朝大变,亦是北地安危之关键节点。儿臣以为,当务之急,在于 ‘静、恭、备、察’ 四字。”
“详述之。”李凌目光锐利。
“一曰静。”李玄业道,“内静人心,外静兵戈。陛下驾崩之讯,一旦公开,郡内必有震动。父王需立即下令,秘而不宣,严密封锁消息,仅限于我等数人知晓。待朝廷正式讣告抵达,再行公布。届时,需立即下令全郡举哀,严禁宴乐嫁娶,官府素服办事,以示哀悼。军中亦需严令,谨守防地,无令不得妄动一兵一卒,以防授人以‘窥伺’之口实。”
“二曰恭。”他继续道,“礼数周全,彰显忠谨。一旦讣告至,父王需立即上表哀悼,并奏请入朝奔丧。表文需言辞恳切,痛陈哀思,并明确表示拥护新帝,恪守臣节。贡礼需厚重典雅,以示尊崇。同时,世子亦需上表,表达哀思与忠诚。此举,意在向新帝及朝廷表明,我北地绝无二心。”
“三曰备。”李玄业语气转为凝重,“内备奸宄,外备胡虏。非常时期,最易生变。郡内需加强巡查,严防细作散布谣言,或有不法之徒趁乱生事。边境更是重中之重!需立即密令赵破奴将军、王猛校尉,提高戒备至最高等级!匈奴得知国丧,极可能南下试探或劫掠!需告之二人,若遇小股胡骑挑衅,坚决击退;若遇大股入寇,则依托城塞,固守待援,同时六百里加急奏报朝廷并狄道。绝不可贪功冒进,亦不可怯战示弱!”
“四曰察。”最后,李玄业道,“明察朝局,暗观诸侯。需动用一切‘潜渊’力量,密切关注长安动向:新帝秉政风格、辅政大臣权力平衡、尤其是对藩王政策的风向。同时,密切监视吴、楚等强藩动向。我北地地处西陲,与诸侯往来不便,然其若有异动,必影响天下大局,我需早知早备。”
李玄业的一番分析,条理清晰,思虑周详,既顾全了臣子之礼,又考虑了边防之实,更兼顾了长远之局,再次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政治敏锐与沉稳。
李凌听罢,眼中闪过激赏之色,心中稍定。他环视周勃、公孙阙:“业儿之言,可谓老成谋国!便依此议!勃兄,立即秘密传令各县、各军,做好国丧准备,内紧外松,一切如常,但暗中加强管控。子通,立即以最紧急渠道,密令赵破奴、王猛,边备提升至最高级!同时,动用所有‘潜渊’渠道,不惜一切代价,打探长安及诸侯最新动向!业儿,你我父子,即刻草拟哀悼表文及奏请奔丧之章,务求情真意切,礼数周全!”
“老臣(臣)遵命!”周勃、公孙阙深知事态严重,领命后匆匆离去。
书房内,只剩下李凌父子二人。窗外,暮色渐临,寒意更重。
“业儿,”李凌看着儿子,语气沉重,“山雨欲来风满楼。文帝在时,对我北地多有回护。新帝如何,尚未可知。晁错等人,素主削藩……我北地未来,恐多艰险。”
“父王,”李玄业目光坚定,“无论时局如何变幻,我北地只需谨守臣节,巩固根本,安境保民。我李氏对汉室之忠,天日可鉴。新帝圣明,必能明察。即便……即便真有风波,只要我北地上下同心,军民一心,又何惧之有?儿臣愿与父王同心协力,共度时艰!”
李凌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与决然:“好!我父子同心,其利断金!便让我们看看,这新朝的天空,是何等颜色!”
是夜,靖王府内灯火通明,却弥漫着一股压抑的紧张气氛。一道道加密的命令从王府发出,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北地的状态。而遥远的东方,承载着正式讣告的朝廷使团,正日夜兼程,向着狄道,向着每一个郡国,传递着帝国权力更迭的讯息。岁首的惊变,已然拉开了新时代的序幕。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景帝纪:“(后元)七年六月己亥,帝崩于未央宫……太子启即皇帝位。”
* 家族史·始祖本纪:“文帝五年正月,惊闻文帝驾崩,新帝景帝立。凌公临变不惊,与世子玄业定‘静、恭、备、察’之策,稳北地,防边患,观朝局,从容应对大变。”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岁首惊变,上帝处变不惊;砥柱暗涌,圣域稳若泰山;圣嗣献良策,显擎天之才。”
* 北地秘录·国丧应对:“文帝崩,景帝立,北地得密报,李凌父子定策,内稳外防,谨守臣节,显重臣风范。”
(第四百一十四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