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国丧哀诏,新朝暗礁(1/2)
公元前183年 汉文帝五年 农历正月中
正月里的北地,严寒依旧主宰着天地,但冰雪覆盖之下,已能隐约感受到一丝大地回春的萌动。向阳坡地的积雪开始消融,露出斑驳的褐色土壤,湟水冰面虽未开裂,但冰层下已传来细微的流水声。狄道城中,年节的气氛因一则尚未正式公布、却已在高层间引发巨震的消息而蒙上了一层难以言喻的沉重与压抑。靖王李凌在接到“潜渊”密报,得知汉文帝驾崩、景帝即位的惊天消息后,与世子李玄业及核心僚属紧急议定了“静、恭、备、察”的应对之策。北地郡这台精密的统治机器,在最高指令下,悄然调整了运行状态:对外,一切如常,市井依旧,边关巡逻照旧;对内,则加强了信息管控与治安巡查,密令边军提升戒备等级,同时,李凌父子已精心草拟好了哀悼表文及奏请奔丧的奏章,只待朝廷正式讣告抵达。这种外松内紧的态势,持续了数日。所有人都明白,平静的水面下,正涌动着巨大的暗流。终于,在正月十五上元节刚过,那支代表着国丧与新朝开始的官方使团,抵达了狄道。
正月十七,清晨。天色阴沉,寒风凛冽。一队身着素服、手持节仗、神情肃穆的朝廷天使,在数百名护卫骑兵的簇拥下,抵达狄道城南门。城头早已撤下彩饰,换上白幡,守城兵士亦臂缠黑纱。靖王李凌率世子李玄业、长史周勃、郡丞公孙阙及郡府所有六百石以上官员,皆身着斩衰孝服,迎于城门之外。气氛庄严肃穆,鸦雀无声。
天使宣诏官展开诏书,声音悲怆而庄严:“制诏:呜呼!皇天不佑,降此鞠凶!大行皇帝……以去岁十二月廿四日,龙驭上宾,弃臣民而去……四海同悲,万姓缟素……太子启,仁孝着闻,宜承大统,已于正月初一,即皇帝位……咨尔藩辅群臣,其各率职,共襄新政,以慰先帝在天之灵……布告天下,咸使闻知。呜呼哀哉!”
诏书宣读完毕,李凌率领众官,匍匐在地,放声痛哭,哀恸之情,溢于言表。虽早已得知消息,但这正式的仪式,依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真实的悲戚。文帝在位虽不长,然其休养生息、励精图治,对北地亦多有倚重,李凌心中确有知遇之感。
礼毕,李凌恭敬接诏,将天使一行迎入靖王府。府内早已设好灵位,香烛缭绕,一片素白。李凌率众再次哭临祭奠,仪式持续了近一个时辰方告结束。
随后,李凌在偏厅单独接见了天使正使——一位来自大鸿胪寺的官员。李凌将早已备好的、言辞恳切哀伤的哀悼表文及奏请入朝奔丧的奏章呈上,并表达了北地郡将恪守臣节、谨守边疆、拥戴新帝的决心。天使对靖王的恭顺态度表示赞许,略作安抚,并告知新帝因国丧初立,百事待举,且路途遥远,已下旨令边远藩王及各郡守相暂不必入京奔丧,各于本境举哀理事即可。李凌闻言,再次叩谢天恩。
送走天使后,李凌立即下令:北地郡全境为文帝举哀二十七日,禁止宴乐婚嫁,官府素服办事。同时,将朝廷诏书及靖王府令,张榜公布,通传各县。
当日下午,靖王府议事厅。核心成员再次齐聚,气氛凝重。国丧已公开,北地正式进入了新朝时期。
“陛下驾崩,新帝初立,此乃国朝最大之变局。”李凌开门见山,目光扫过众人,“日前所定‘静、恭、备、察’四策,前二者,‘静’心、‘恭’礼,已初步落实。然,‘备’战、‘察’势,尤为关键,且更为长远。今日议一议,我北地在此新朝伊始,当如何自处?如何应对可能之变?”
长史周勃率先开口,面色忧忡:“王爷,新帝年少(景帝时年约二十许),虽非幼主,然相较于吴楚等强藩,仍显稚嫩。且其身边,太皇太后薄氏(文帝母)、皇太后窦氏(景帝母) 皆在,更有晁错等锐意革新、力主削藩之臣。朝局之复杂,恐远超文帝时期。我北地地处边陲,手握重兵,又深涉西域事务,极易成为朝中某些人眼中之‘藩镇’。‘恭’之一字,非一时之礼,乃长久之态。日后一切奏对、行事,需倍加谨慎,宁可保守,不可激进。”
郡丞公孙阙补充道:“周世伯所言极是。‘潜渊’最新密报,长安城中,关于‘削藩’之议已起,虽未公开,然暗流汹涌。吴王刘濞因其子被太子(即景帝为太子时)误杀之事,怨望已久,其国富兵强,恐生异志。我北地虽忠心可鉴,然亦需防池鱼之殃。此外,匈奴单于庭得知我国丧,必不会坐视,边境压力,只增不减。”
李凌微微颔首,看向李玄业:“业儿,你日前所言‘察’字,最为紧要。在此迷雾重重之际,我辈如盲人行路,信息乃第一要务。你以为,当如何‘察’?”
李玄业沉吟片刻,从容答道:“父王,诸位世伯。儿臣以为,‘察’之势,需分 ‘明’、‘暗’、‘远’、‘近’ 四层。”
“哦?详述之。”李凌示意。
“一曰‘明察’朝廷动向。”李玄业道,“新帝即位,必有新政。需密切关注其颁布之诏令:是继续文帝‘与民休息’之策,还是另有更张?对诸侯王是抚慰加恩,还是约束限制?对边镇是增兵支持,还是收缩防务?尤其是对西域战略之态度,乃我北地切身所系。所有明发之诏书、政策,需逐字研读,体会圣意。”
“二曰‘暗察’权力格局。”他继续道,“朝中辅政大臣,周太尉(勃)、陶丞相(青)、晁大夫(错),乃至太皇太后薄氏、皇太后窦氏,其权力如何平衡?孰强孰弱?新帝更倚重何人?朝中是否有针对我边镇之非议或谋划?此需依靠‘潜渊’在长安之力量,深入打探,尤其是结交宫中宦官、低级吏员,从细微处窥探风向。”
“三曰‘远察’诸侯反应。”李玄业目光深远,“吴、楚、赵、济南等关东强藩,对帝位更迭是何态度?是恭顺臣服,还是阴蓄异志?其相互之间有无联络?其境内兵马调动、粮草储备有无异常?此关乎天下大局,若诸侯有变,我北地虽远在西陲,亦难独善其身,需早知早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