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寒潮初至,砥柱弥坚(2/2)
命令下达后,北地郡上下迅速行动起来。一队队骑兵顶着风雪,将御寒物资送往被困的运输队;各县组织民夫上道扫雪清障;郡府工坊连夜赶制皮袄、维修器械;边军哨所升起了更多的火堆,巡逻的士卒裹紧了冬衣。一场与天时抗争的战斗,在北地全境打响。
李凌父子则坐镇王府,时刻关注着各方的反馈。雪连续下了两日方停,但气温骤降,道路冰封,清理工作异常艰难。不断有消息传来:某处粮队得到补给,民夫情绪稳定;某段险路终于打通,车队得以缓慢前行;但也偶有不幸:几名体弱的民夫冻病身亡,数匹驮马倒毙。每一份急报都牵动着他们的心。
十一月初一,天气略有好转,但寒意更甚。来自玉门关的鸽信终于穿过风雪,抵达狄道。信中,护西域校尉王猛禀报了玉门情况:关内外已降大雪,深可没膝,气温奇寒。所幸朝廷赏赐及北地首批物资已先于寒潮抵达,关城储粮充足,冬衣柴炭亦有备,将士们暂可御寒。然,新到的五千西征军,对如此酷寒尚不适应,病倒者已有数百,正加紧诊治。关外斥候活动因大雪受阻,与车师等国的联系暂时中断。匈奴方面,暂无大规模异动,然小股游骑活动似未停止,王猛已加派暗哨,严加防范。他在信中感谢王爷关怀,并言将克服困难,坚守待机。
李凌阅信,稍稍心安,至少玉门根基未动。他立即回信,勉励王猛,嘱其善抚将士,保重身体,并告知北地正全力疏通粮道,后续物资将尽快送达。
与此同时,李玄业负责的西域事务曹,综合各方信息,对局势做出了新的判断:“父王,此次寒潮,虽给我造成困难,然对匈奴亦非全无影响。其大军行动同样受限,尤其远程奔袭难以实现。而对车师、龟兹等西域城邦而言,严寒亦是生存考验,或可暂时缓解匈奴施加的军事压力,给我争取巩固玉门、联络诸国的时间。然,需防开春雪化之后,匈奴利用其骑兵机动优势,发动更猛烈的攻势。”
“嗯,业儿所见,由表及里,颇合兵法‘因势利导’之要。”李凌赞道,“既如此,我辈更需利用此冬歇之机,内固根本,外布线眼。勃兄那边,要督促其加速物资转运,力争在严冬彻底封路前,将更多粮秣运抵河西。子通(公孙阙)在玉门,要其利用此间隙,加派精干人员,设法恢复与西域诸国的联系,哪怕只是传递信息,稳定人心也好。”
“儿臣明白!”
十一月初五,经过军民连日奋战,南路官道主干线终于勉强恢复通行,被困的粮队得以缓缓前行,虽然速度大减,但生命线总算未断。北地郡府又组织了一批满载御寒物资和药品的车队,在骑兵护卫下,再次西行。望着窗外依旧阴沉的天空和院中未化的积雪,李凌轻轻舒了口气。这场突如其来的寒潮,虽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和损失,但也锤炼了北地郡的应急能力,考验了臣属的忠诚与效率,更让他看到了儿子在压力下的成长。
是夜,李凌独坐书房,处理完最后一批公文,感到一阵疲惫。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胸前的魂佩,依旧冰冷沉寂。然而,当他想到白日里军民顶风冒雪清障运粮的场景,想到儿子沉稳部署的模样,想到玉门关将士在冰天雪地中坚守的身影,心中却莫名地生出一股暖流,一种与这片土地、这些臣民血脉相连的感觉愈发清晰。他隐约感到,那篇神谕法诀,似乎与这种“守护”与“责任”之心,有着某种玄妙的共鸣。
“或许,这便是积累‘功德’之道?”他心中暗忖,“非为虚无缥缈的香火,而是实实在在的保境安民、造福一方。”
窗外的寒风依旧呼啸,但书房内的李凌,目光却愈发坚定。寒潮终将过去,而西进的道路,纵然充满艰难险阻,也必将坚定地走下去。北地这根砥柱,在风霜雨雪中,正变得愈发坚不可摧。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五行志:“(文帝时)……冬,大雨雪……”
* 家族史·始祖本纪:“文帝四年冬,北地早寒,大雪封路,粮运艰难。凌公父子举措得宜,抗寒保运,安辑内外,渡此难关。世子玄业临机决断,显干才。”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寒潮初至,上帝恤民保疆;砥柱弥坚,圣域人定胜天;圣嗣理繁剧,愈显擎天之姿。”
* 北地秘录·凌公御寒:“北地遭十年不遇寒潮,李凌父子全力应对,保粮道,稳军心,显统治之效。”
(第四百一十一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