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康熙正史 > 第1264章 罗刹使团抵达京城

第1264章 罗刹使团抵达京城(2/2)

目录

苏麻喇姑退下后,康熙帝铺开宣纸,亲手抄写纳兰性德的《木兰花》: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写罢,他将笔搁下,轻声吟咏。

殿内烛火摇曳,仿佛那个温润如玉的词人,正站在烛光里,微笑着向他行礼。

康熙帝闭上眼睛,再睁开时,眼中已是一片清明。

他铺开另一张纸,开始书写给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的密旨:

着即整顿军备,修葺城堡,操练士卒,准备红衣大炮。待罗刹使团离京后,若谈判破裂,尔为主帅。尔需于五月之前,完成一切准备。钦此。

写罢,他命太监立即用黄绫包裹,以六百里加急发往东北。

夜深了,太和殿方向传来更鼓声,已是三更。

康熙却毫无睡意。

他站在殿前,任由寒风吹拂龙袍。

北方的星空,格外璀璨。

那颗最亮的北极星,正高悬天际,指引着方向。

两年之内,朕必让罗刹国退出黑龙江流域。

康熙帝对着星空,自言自语,二十五年太短,朕要的是千秋万代的基业。容若,你在天上看着吧,看朕如何将这诗篇,写在大清广阔的疆土上!

远处,更鼓又响,四更天了。

但在这个不平凡的夜晚,整个北京城,似乎都在为即将到来的风暴而忙碌着。

兵部的灯火通明,户部的算盘声不绝于耳,理藩院的官员们还在争论谈判细则,翰林院的学者们还在翻阅典籍。

而这一切,都源于那场在太和殿上,由一首诗引发的战争决策。

这便是康熙的手腕——将文学、情感、政治、军事,完美地编织在一起。

悼念一个词人,成为激励群臣的契机;一场元旦宴会,成为战前动员的舞台;几首应景诗歌,成为展示国力的名片。

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正是他能在位二十五年为帝的做派。

五日后,高士奇起草的诏书由内阁颁布天下。

洋洋洒洒数千言,传遍十三省、十八行省。

街头巷尾,士农工商,无不在议论罗刹国之罪行与康熙之决心。

而在京的文人雅士,则纷纷传抄康熙帝悼纳兰的诗、高士奇的长歌、李光地等人的唱和,一时纸贵洛阳。

七日后,索额图的三千铁骑在德胜门外列阵。

康熙帝亲自检阅,见兵强马壮,盔甲鲜明,龙颜大悦,当场赏赐银两,命大军休整,待命出征。

九日后,罗刹使团前锋抵达通州。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