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寒潮涌动(1/2)
海湾战争引发的经济寒潮,并非一阵短暂的倒春寒,其持续的时间和深度,都比王钦最初预想的要更加严峻。
时间从1990年下半年滑入1991年上半年,这股源自中东战火、席卷全球的经济震荡波,实实在在地拍打在中国沿海开放地带。宏观调控的缰绳悄然收紧,银行信贷不再像过去那样慷慨,市场需求的温度计的水银柱似乎在缓缓下降。即便是作为改革前沿的深圳特区,空气中那股“遍地是黄金”的狂热也开始降温,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审慎和务实的气氛。
华创电子,这艘刚驶入稍深水域的初创之舟,清晰地感受到了这股刺骨的寒意,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
出口业务萎缩:曾经稳定贡献利润的东南亚主板出口业务,订单量如同退潮般下滑,幅度超过了30%。香港的贸易伙伴来电中,歉意的语气多过订单确认。
内需市场疲软: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采购预算明显收紧,之前看好的教育信息化项目被无限期推迟,一些正在接洽的行业定制订单也陷入了停滞,客户的回复从“尽快推进”变成了“再研究研究”。
回款周期拉长,现金流承压:这是最致命的。下游客户也开始捂紧钱袋子,付款周期从约定的月结60天,拖到90天甚至更长。财务总监林晓霞拿着厚厚的应收账款报表,眉头紧锁,公司的现金流像一条即将见底的河流,水位线正在危险地下降。
市场竞争白热化:市场的总体蛋糕在缩小,为了生存,各大品牌,无论是有些规模的还是小作坊,都祭起了价格战的屠刀。华创这类规模不大的公司,毛利率被进一步压缩,几乎到了盈亏平衡的临界点。
公司内部的气氛不可避免地再次变得凝重。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让一部分员工,尤其是一些中层,潜意识里滋生了一种“繁荣会永远持续”的错觉。当困难真的降临,销售报表不再飘红,奖金开始缩水时,迷茫、焦虑甚至些许的懈怠情绪,开始在办公室和车间里弥漫。茶水间里的谈资,从技术突破和市场前景,悄悄变成了对未来的担忧和些许的流言蜚语。
王钦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情绪的变化。他知道,越是这种时候,领导者越不能表现出任何犹豫和恐慌,越需要坚定的方向和凝聚人心的力量。他果断召集了全体员工大会。
站在简陋的讲台上,看着洞的承诺安抚,而是选择了坦诚。他用清晰的数据,直言不讳地说明了公司面临的严峻形势:订单下滑、回款困难、利润变薄。会场鸦雀无声。
“我知道,大家心里都在打鼓,都在担心。”王钦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市场好的时候,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谁都能赚到钱。但那不是我们的本事!现在,市场不好了,寒冬来了,这才是真正检验我们华创成色的时候!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才知道!”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语气变得更加铿锵:“这场寒冬,我们躲不过去,但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次难得的锻炼!正好趁这个机会,苦练内功,把我们的管理做得更细,把我们的效率提得更高,把我们的产品磨得更锋利!只要我们咬紧牙关,同心协力撑过去,我向大家保证,等到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们华创,一定会变得比过去更加强大!有没有信心?!”
最后一句,他几乎是吼出来的。短暂的寂静后,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零星的“有!”。信任,在这一刻重新凝聚。王钦用他的坦诚和坚定,为迷茫的团队指明了方向——不是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在逆境中淬火。
口号之后是扎实的行动。王钦迅速推出一系列应对危机的组合拳:
开源节流,勒紧裤腰带:公司全面削减非必要开支。差旅标准下调,招待费用需要他亲自审批才能报销。同时,他鼓励销售团队不能只盯着新客户,更要“深挖老客户的一口井”,寻找存量客户的新需求和服务机会。
成立特别催收小组:王钦深知现金为王。他授权财务总监林晓霞亲自挂帅,从财务和销售部门抽调精干力量,成立“应收账款特别催收小组”。林晓霞展现出铁娘子的一面,带着团队电话沟通、上门拜访,甚至通过一些合规的法律手段施压,全力回笼资金,为公司的生命线输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