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北上取经(1/2)
1990年盛夏,北京中关村的空气里弥漫着柏油路面蒸腾的热气,与一种更为炽热的东西——希望。
王钦走在熙攘的街道上,白衬衫的袖口随意卷到肘部,汗水浸湿了后背。他看着两旁林立的招牌,“科海”、“京海”、“信通”、“四通”……字体各异,却都透着股草莽般的生机。抱着电脑主机、显示器和成箱打印纸的人们行色匆匆,自行车的铃铛声、三轮车的喇叭声和讨价还价的市声交织成一片奇特的背景音。
“这里,和深圳华强北,骨子里像,却又不一样。”王钦在心里默默对比。华强南的商业气息更野,更直接,像刚开垦的沃土,什么都能疯长。而这里,浸润在北大、清华、中科院散发的学术氛围里,连空气都似乎飘着墨香与电路板松香混合的味道,一种“技术改变世界”的理想主义躁动,在每一个擦肩而过的、戴着眼镜的年轻面孔上闪烁。
他此行北上,目的明确,像一把精准定位的探针,要在这片中国电子信息的策源地上,探寻合作、汲取新知、网罗人才。
第一站,他来到了当时如日中天的金山软件。在一间不算宽敞的办公室里,他见到了“wpS之父”求伯君。这位技术天才穿着朴素,话不多,眼神却异常专注和清澈。办公室里最显眼的就是那台昼夜不歇的电脑。短暂的交流中,王钦提出了办公软件与硬件捆绑销售的构想。
“王总的想法有道理,”求伯君语气平和,“但wpS现在更重要的,是把体验做到极致,让每一个用户都觉得好用、离不开。”他谈起技术细节时,眼中会迸发出一种近乎信仰的光芒。王钦知道,眼前这人是一个纯粹的“技术信徒”,他构建的是代码的殿堂,而自己思考的更多是商业的版图。合作虽未立刻敲定,但求伯君身上那种对技术的极致追求和执着,像一颗种子,落在了王钦的心田。“产品力,这才是根基。”他暗自记下。
告别金山,王钦走进了联想。此时的联想,凭借汉卡和代理Ib pc,已然是中关村的旗帜。柳传志先生的亲自接待,让王钦有些受宠若惊。在窗明几净的会客室,两位年龄相差一辈的企业家相谈甚久。
柳传志先生语气沉稳,条理清晰,阐述着“贸工技”的战略路径——先通过贸易站稳脚跟,积累资本与市场经验,再图谋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这与王钦在华创的实践中摸索出的“先生存,后发展,在生存中求创新”的思路不谋而合。但联想那初具雏形的庞大体系,以及隐约可见的“国字头”背景与资源,是偏居深圳一隅、完全市场化的华创无法比拟的。王钦更多的是抱着学习和印证的心态,他清晰地看到了差距,那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追赶的,但他心里也悄然升起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规模不如,但我们的船小,或许掉头更快。”
他还抽时间参观了几所高校的实验室。在嘈杂的机房里,听着年轻的研究生们兴奋地讲解图形处理算法、多媒体技术的初步应用,那些在市面上还闻所未闻的概念,让王钦心潮澎湃。他看到了未来的轮廓,虽然模糊,但方向已现。
由《计算机世界》报举办的技术研讨会,更像是一次对未来世界的集体窥探。台上,专家们介绍着局域网、大型数据库,甚至那个还被称为“阿帕网”(ARpA)、在国内仅有寥寥几个节点连接的神秘事物——互联网。许多概念对于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如同天方夜谭。但王钦听得极其认真,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要点。他感到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正在缓缓开启,门后的光芒强烈而诱人。“软件定义未来,网络连接一切。”这个信念,在他心中愈发坚定。
此行的另一项务实任务,是招兵买马。通过猎头牵线和朋友引荐,王钦在中关村密集面试了多位技术骨干和市场人员。他最终锁定了两名思维活跃、基础扎实的软件工程师,和一位在国营渠道浸淫多年、渴望市场化舞台的资深营销经理。
在一家小餐馆的晚饭桌上,王钦没有画太多不切实际的大饼。他坦诚地介绍了华创的现状——规模不大,挑战很多,但也讲述了深圳特区的政策活力、市场的无限可能,以及华创在细分领域(如教育电脑、工控主板)已经扎下的根。“各位兄弟,去南方,是搏一个未来,搏一个亲手参与建造的过程。在北京,你们是巨大机器上的一颗优秀螺丝;在华创,你们可能成为塑造机器本身的人。”他用真诚和前景,成功说服了三人南下加盟。这是此行最触手可及的收获。
为期一周的北上考察结束,王钦满载而归。他看到了差距,但也更清晰地看到了华创自身的优势:规模小,但机制灵活,没有层层审批的桎梏;市场触角敏锐,决策高效;在教育和工业控制这类“小而专”的领域,完全可以像钉子一样,深深楔入,建立壁垒。
回到闷热但充满活力的深圳,王钦立刻召集了全体管理层,召开战略研讨会。他没有渲染北方的宏大,而是冷静地分享见闻与思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