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激荡1977:我的奔腾年代 > 第56章 网络初探

第56章 网络初探(2/2)

目录

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着作权法》颁布,首次明确将计算机软件列为受法律保护的作品形式。虽然具体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还在制定中,执行层面也必然面临挑战,但这个信号无比清晰:软件的价值,开始得到国家层面法律的正式承认和保护。

王钦以其敏锐的商业嗅觉,立刻抓住了这个看似与眼前销售无关的机会。他马上找来兼任法务工作的同事(此时公司还没有专职法务),指示他立即着手,为华创电子已经开发完成的各类行业应用软件,以及陈浩团队正在攻关的局域网软件,准备材料,申请软件着作权。

“过程可能很繁琐,但这步棋必须走!”王钦对负责此事的下属强调,“这不仅仅是对我们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将来更是我们品牌宣传、展示技术实力的重要筹码!”

与此同时,为了激发软件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王钦还力排众议,在公司内推行了一项新的激励制度:为软件研发项目设立专项奖金,并与软件产品的市场销售额挂钩进行提成。这在当时“重硬件、轻软件”的普遍氛围下,无疑是一个颇具前瞻性甚至有些大胆的举措。

华创电子这家靠电脑组装和销售起家的公司,在继续巩固硬件市场阵地的同时,悄然将触角伸向了更具潜力的软件和网络服务领域,试图打造软硬结合的初步生态。

然而,市场从来不会停下竞争的脚步。主营的电脑业务,很快又遇到了新的风浪。

随着英特尔386处理器成为市场主流,其价格迅速下降,个人电脑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普及潮。更凶猛的风暴来自于国内外巨头的同时发力:ASt、pAq等国际品牌凭借强大的品牌效应和资金实力,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广告铺天盖地,营销手段凌厉;而国内的联想、长城等厂商,也凭借其深厚的渠道和资源优势,加快了攻城略地的步伐。

华创电脑一度凭借灵活机制和本地化服务建立的优势,在这股巨头碰撞的洪流中,再次显得岌岌可危。品牌知名度低、生产规模小、资金链紧张,这些短板在激烈的市场挤压下暴露无遗。销售部门反馈回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市场份额出现了下滑的苗头。

王钦面对着会议室墙上那张不断被红色记号笔修改的市场份额图,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硬碰硬,无疑是死路一条。华创的优势在于船小好调头,在于对特定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在于初步积累的技术理解力。必须避实击虚,找到一条独特的生存之道。

经过几天的闭门思考和与管理层的反复讨论,王钦提出了一个新的“钉子”战略:“我们不再追求大而全,不再试图与巨头们在主流消费市场正面抗衡。我们要集中所有资源,像钉子一样,选择几个细分领域,狠狠地扎进去,做深做透,形成别人无法轻易撼动的绝对优势!”

他最终选定了两个方向作为“钉子”:

一是教育行业深度定制。不仅仅是卖电脑教室的硬件,更要与教育部门和出版社合作,开发集成了教学管理软件、题库系统、甚至嵌入特定教学内容的定制化电脑和网络解决方案,打造真正的“智慧教室”雏形。

二是特定工业控制领域。利用公司在电路板设计和底层软件开发上积累的技术经验,为一些大型厂商看不上、但又有自动化需求的小型工业设备(如数控机床、纺织机械等)开发嵌入式控制板卡和配套的监控软件,切入一个利润率更高、竞争相对平和的蓝海市场。

战略调整的效果,在随后的几个季度里逐渐显现。在广告声震天响的品牌电脑大战中,华创电脑的声音似乎变小了,显得有些“非主流”。但在它聚焦的教育市场和特定的工业控制领域,订单却稳步增长。这些订单虽然单笔规模可能不大,但需求稳定,客户粘性高,利润空间也远比在红海里拼杀要可观得多。华创电脑在这片自己开辟的细分土壤里,顽强地扎根生长起来。

公司的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硬件业务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和市场基础,软件和网络技术项目部代表着未来的方向,而行业解决方案则带来了差异化的竞争壁垒和利润空间。三块业务初步形成了相互支撑的稳定三角形结构。

1990年秋天,深圳的炎热稍稍褪去。王钦和林晓霞,这对在商海风雨中相互扶持、彼此成就的恋人,在深圳简单办理了结婚登记。没有盛大的婚礼仪式,只是在一家寻常餐馆,请了公司核心骨干和几位至交好友,吃了顿便饭。对他们而言,那些并肩作战的日夜,那些共同面对的压力与喜悦,早已将他们的命运紧密相连,任何形式化的庆典都显得多余。

成了家,王钦感觉自己的内心更加安定和沉稳。他将更多的日常运营管理工作,放心地交给以林晓霞为首的核心团队,自己则逐渐抽身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向公司的长远战略和对外合作。

他的目光,越过深圳的边界,投向了北方。他注意到,北京的中关村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汇聚了全国顶尖的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成为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无可争议的“心脏”和“风向标”。那里涌动着的新思想、新技术、新机会,强烈地吸引着他。

“我们必须去中关村看看。”某天晚饭后,王钦对林晓霞说,眼神中闪烁着创业初期那种熟悉的光芒,“那里是技术的源头,是信息的交汇点。我们不能只待在南方,必须去感受时代的脉搏,寻找新的合作机会。”

林晓霞微笑着点头,她明白,丈夫的心中已经绘制好了下一张蓝图。

不久后,王钦登上了北上的航班。南方的企业之王,第一次怀揣着梦想与野心,正式踏足北方的科技心脏。

一段新的旅程,伴随着飞机的轰鸣声,正式拉开了序幕。前方的中关村,等待他的将是更大的舞台、更激烈的竞争、以及无限可能的未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