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未雨绸缪(1/2)
大学生活徐徐展开。
王钦如同海绵吸水般投入到学习之中。无线电工程系的课程并不轻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一门门课程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但他乐在其中。前世的管理经验结合今生扎实的理论学习,让他对技术背后的商业逻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不仅满足于听懂,更注重思考和拓展,经常在图书馆查阅最新的国外期刊(虽然种类有限),了解世界电子技术的发展前沿。
他的勤奋和悟性很快引起了授课教授的注意。尤其是教《电子线路》的郑教授,一位严谨又开明的老学者,对王钦提出的几个问题赞赏有加,甚至邀请他加入自己的课外兴趣小组,接触一些简单的科研项目。
王钦欣然答应。这不仅是学习的机会,更是接触核心技术和人脉的跳板。
与此同时,他的“商业情报网络”也在吴建国的努力下,悄然铺开。
吴建国确实很有天赋,他利用课余时间,骑着借来的破自行车跑遍了杭州大大小小的工厂区和贸易市场。通过老乡、同学的关系,甚至帮门卫干活套近乎,还真被他摸到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
“钦哥,西湖电视机厂有一批处理品,图像有点雪花,但便宜!”
“青春宝药厂有些包装破损的保健品,内部处理,价格只有市面一半!”
“笕桥机场那边的供销社,有出口转内销的的确良衬衫,不要布票!”
一条条信息汇总到王钦这里。他仔细筛选、分析,评估着运输成本、利润空间和风险。
但他并没有立刻行动。一来本金有限(大部分留在了东北),二来缺乏可靠的运输渠道。小打小闹的零散带货,意义不大。
他在等待一个契机,或者,创造一个契机。
他需要一个能够往返于东北和浙江之间的、可靠的物流通道。
他把目光投向了刚刚兴起的、被称为“倒爷”的长途贩运群体。这些人往往依托于铁路系统,利用两地差价,大规模贩运商品。
通过吴建国旁敲侧击地打听,他了解到杭州火车站附近确实活跃着这样一群人,大多有些背景,行事低调。
直接接触风险太大。王钦需要一个中间人。
他想到了一个人——室友陈海洋。那个上海来的、消息灵通、看起来家境不错的眼镜男。
一天晚上,宿舍卧谈会,聊起各自家乡的特产。陈海洋大肆吹嘘上海的轻工业品如何精美,言语间颇为自豪。
王钦趁机插话:“上海的产品的确好。不过我们东北也有些好东西,比如人参、鹿茸、木材,在南方应该很受欢迎吧?”
“那倒是!”陈海洋来了兴趣,“就是运过来太麻烦,量少了不值当。”
“是啊,要是有门路能搞到车皮,或者跟铁路上的熟,那就方便了。”王钦似是无意地感慨。
“车皮?”陈海洋压低声音,“我倒是听我表哥说过,他认识上海铁路局的人,好像就能搞到点计划外的指标……不过那玩意紧俏得很!”
王钦心中一动,鱼上钩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