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羊城采买原料(1/2)
四月中旬的羊城,晨雾还没散,华林玉器街的青石板路就沾了露水。
钟清清裹着件米色针织开衫,拎着帆布包走在巷子里,包角还沾着昨晚住小院时蹭的草屑。
巷口的“马记玉石”摊位前,穿灰布褂的马老板正蹲在地上,用砂轮磨着块原石,火星子溅在潮湿的地面上,瞬间灭了。
“马老板,早啊!”
钟清清走过去,指尖先碰了碰摊位上的原石——砂皮粗糙,是新坑料,不是她要的。
马老板抬头看见她,赶紧放下砂轮,手里的抹布在围裙上擦了擦:“钟小姐!早晨!我最近刚从揭阳收了批老坑料,有没有兴趣看看!”
钟清清已经是这一片的老熟脸了,马老板看到她,知道她也是会挑货的。
他弯腰从帆布棚下拖出个木箱,打开后,十几块拳头大的原石整齐摆着,有的还裹着黄泥,有的已经刷去表层砂皮,露出淡绿的“开窗”。
“你看这块,”马老板递过块原石,“打灯透绿,没裂,做手镯最合适!”
钟清清接过原石,从口袋里摸出支旧手电筒,光柱斜着照进原石。
里面的绿散而匀,却像蒙了层雾。
她不动声色地把手腕往袖口蹭了蹭,指尖沾了点藏在棉片里的灵泉水,快速蹭过原石“开窗”处。
胸口的玉佩也隐隐发热,知道这块料没问题。
灵泉水刚渗进去,原本模糊的绿瞬间亮了,像被擦净的翡翠,连玉质的细腻度都看得明明白白。
“砂皮是好,但这处有道暗裂,”钟清清指着原石侧面,“打灯看不见,磨开才知深浅。还有这块,”
她又拿起另一块,“绿太散,做手镯出不了满绿,只能做挂件。”
马老板愣了下,赶紧拿过原石对着光看,果然在侧面发现道细裂,挠挠头笑了:“还是你眼尖!我昨晚看了半宿都没发现。那你要几块?我给你算实在价。”
“十来块吧,遇到好的多买点。”钟清清报数,“要能出手镯的老坑料,有小裂的我可以收,但得再便宜点。咱们都这么熟了,您可不能坑我啊。”钟清清开玩笑说。
钟清清又从大大小小的料子挑了挑,有15块是想收的。
马老板看了看她挑的玉石料子,琢磨了会儿,伸出三根手指:“三千五!十五块,平均二百三一块,比市价还低五十了!”
“三千二,”钟清清没松口,“有裂的那三块,每块再少二十,你算下,十五块正好三千二。而且我要当场验货,每块都得打灯看,不能有大裂。”
马老板咬咬牙,最后拍了下木箱:“成!谁让你识货又爽快!我帮你把原石包好。”
钟清清蹲在摊位前,一块块验货,用手电筒照,其实是用玉佩再次感应,确认每块原石都符合要求,才让马老板用旧报纸裹好,塞进帆布包。
她看了看原石,手镯做圆条的,显温润;挂件做梅花形,跟之前的明代玉簪能凑成套装。
边角料别浪费,做成小珠子,串成手链、耳饰,年轻人喜欢。
这是现代产品设计的“全利用”思路,最大化原料价值,覆盖不同消费群体。
从华林玉器街出来,晨雾已经散了,太阳把影子拉得长。
钟清清趁没人注意,把刚买的15块原料都丢进了空间,让空间的玉灵滋养一段时间,再拿出来开料雕刻。
又往原料市场走,穿蓝布衫的阿婆早摆好了珍珠摊,见她过来,笑着掀开盖布:“小姐,淡水珠十串、海水珠五串,都给你留着呢!昨晚我特意用茶油擦了擦,更亮了!”
钟清清拿起串海水珠,指尖掂了掂——颗粒圆润,光泽透亮,是做项链的好料。
“阿婆,还是按上次说的价,淡水珠七十、海水珠一百八,”她付了钱,把珍珠放进帆布包,“这些珍珠跟我刚买的玉石配,做套首饰肯定好卖。”
阿婆笑着点头:“你懂搭配!以后我有好珍珠,先给你留着!”
第二天一早,钟清清揣着凉茶配方,去了番禺的早市。
市集里满是挑着担子的农户,吆喝着“新鲜草药”“刚挖的薄荷”。
她先走到陈阿伯的草药摊前,老人穿件靛蓝短褂,手里拿着捆金银花,见她过来,赶紧递上:“钟小姐,你要的金银花,我昨天刚晒好的,没掺黄叶!”
钟清清接过金银花,凑近鼻尖闻了闻,清苦的香气很正。
“陈阿伯,金银花要五斤,菊花要三斤,甘草两斤,”她指着摊上的草药,“都要今年的新货,不能有霉变。”
她手里的配方是十种草药:仙草、鸡蛋花、布渣叶、菊花、金银花、夏枯草以及甘草,都是她按现代王大吉凉茶配方改良的,既保留传统功效,又更符合大众口味。
这款产品一推出就火遍全国,所以她也是跃跃欲试的,看看放在80年代能不能有同样的效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