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暖冬絮语(2/2)
听到动静,一个戴着黑框眼镜、身材清瘦、气质儒雅的年轻人从屋里迎了出来。他便是马骏。
“哥!”马雪艳看到哥哥,高兴地喊了一声。
“回来了。”马骏笑着点点头,目光随即落在吴普同身上,带着几分知识分子的审慎和好奇。
“哥,这是吴普同。”马雪艳介绍道,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哥,你好,我是吴普同。”吴普同赶紧上前一步,微微躬身问好。面对这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大舅哥”,他心里不免有些局促和敬意。
马骏推了推眼镜,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伸出手和吴普同握了握:“你好,普同,常听雪艳提起你。别客气,快进屋吧。”他的手掌干燥而有力,态度谦和,并没有想象中的架子,这让吴普同稍微放松了一些。
屋里也烧着炕,暖烘烘的。马母张罗着给他们倒热水,拿瓜子糖果。马骏很自然地招呼吴普同坐下,询问起路上的情况,语气随和。他比马雪艳大几岁,言谈举止间透着一种沉稳和书卷气。
晚饭时,马母也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虽然不如吴普同家那边肉食那么多,但更显精致,尤其是几样南方口味的菜,显然是马骏带回来的习惯或是特意为儿子准备的。饭桌上的气氛很好,马骏很健谈,并没有因为吴普同的学历和职业而表现出任何轻视。他饶有兴致地问起吴普同在保定饲料厂的工作,问车间里的流程,问设备的情况。
“饲料行业,其实前景还是很广阔的。”马骏夹了一筷子菜,侃侃而谈,“随着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对饲料的品质、安全和效率要求会越来越高。你们做生产的,是基础,也很关键。”他说的不是空泛的大道理,而是结合了自己了解到的一些行业信息,让吴普同听得频频点头,感觉遇到了知音,甚至比厂里某些领导讲得还要深入和实在。
吴普同也鼓起勇气,说了说自己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比如设备老化、能耗偏高,以及自己私下看专业书籍、杂志,试图学习改进的想法。马骏听得很认真,偶尔会插话问一些细节,或者从技术原理的角度给出一些解释和建议。
“能想着主动学习,这很好。”马骏赞许地点点头,“实践和理论结合,才能走得更远。以后有什么不懂的,或者需要查什么资料,可以跟我说,杭州那边高校图书馆资源比较丰富。”
这话让吴普同心里一阵激动,仿佛在迷茫的自学道路上看到了一盏指路的灯。“谢谢哥!”他由衷地说道。
马雪艳看着哥哥和吴普同相谈甚欢,悬着的心彻底放了下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不停地给两人夹菜。马母看着儿女和这个看起来踏实稳重的未来女婿,眼里也满是欣慰。
接下来的两天,吴普同就在马雪艳家住了下来。马骏在家,气氛活跃了很多。他会和吴普同下几盘象棋,聊聊天文地理,国内外大事,让吴普同感觉眼界开阔了不少。马雪艳则几乎时刻黏在吴普同身边,带着他在村里转转,去小时候玩过的地方看看,分享她童年的趣事。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初六下午,吴普同和马雪艳不得不再次启程,返回保定,准备第二天复工。离别时,马母依旧是不舍的叮嘱,马骏则拍了拍吴普同的肩膀:“普同,好好干,有空常来。”
“哎,哥,阿姨,你们放心。”吴普同郑重地答应。
返回保定的车上,吴普同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田野,心中感慨万千。这个春节,像一场温暖而充实的梦。在自家的慵懒和亲情环绕,在马雪艳家感受到的接纳和来自“大舅哥”的认可与鼓励,都让他汲取了满满的能量。他不再是那个孤身在外、彷徨无措的职场新人,他的身后,有了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可以依靠和为之奋斗的“家”的影子。尽管前路依然充满挑战,但他的脚步,却仿佛更加坚定了一些。他知道,新的一年,真正的奋斗,又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