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骤然的空闲(1/2)
初六下午,返回保定的班车在沉闷的引擎声中,驶入了渐渐被暮色笼罩的城市。年的气息在这里已然淡去,取而代之的是节后特有的、一种混合着疲惫与重新启动意味的仓促氛围。街道上车辆多了起来,行人步履匆匆,脸上还残留着假期的慵懒,眼神却已不得不投向即将开始的工作。
车子在一个岔路口缓缓停下,这里是去往高阳县方向的车辆汇合点。
“我就在这儿下了,直接转车回厂里。”马雪艳站起身,拿起自己的行李包,对吴普同说。她的眼神里带着浓浓的不舍,春节假期亲密无间的厮守,让这短暂的分别都显得格外艰难。
“嗯,路上小心。到了给我发个信息。”吴普同仰头看着她,叮嘱道。他也想多送她一程,但彼此都知道,明天就要各自复工,现实的牵绊容不得太多缠绵。
“你也是,回去好好休息。”马雪艳点了点头,手指悄悄在他手背上用力按了一下,随即转身,跟着下车的人流挤向了车门。
吴普同透过有些污浊的车窗,看着那个红色的身影在寒风中站稳,朝着另一辆班车招手,然后上了车,直到那辆车汇入车流,消失在视野的尽头。心里仿佛一下子空了一块,春节假期的温暖和充实感,随着马雪艳的离去,开始迅速降温。他靠在并不舒适的座椅上,闭上了眼睛,耳边只剩下班车单调的轰鸣和车厢内陌生的嘈杂。
班车最终停在了保定汽车总站。吴普同拎着行李,随着人流挤出车站。车站广场上人头攒动,吆喝声、喇叭声、行李箱轮子摩擦地面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混乱而喧嚣。他深吸了一口保定冬日傍晚冰冷而浑浊的空气,定了定神,找到了通往南郊厂区的公交车。
回到红星饲料厂时,天已经完全黑了。宿舍楼只有零星几个窗户亮着灯,大部分工友可能还在返程的路上,或者已经回来早早歇下了。厂区里比年前更加寂静,只有几盏路灯孤零零地亮着,在寒风中散发着昏黄的光晕,将人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推开宿舍门,一股因长时间密闭而产生的、混合着灰尘和体味的滞闷气息扑面而来。同屋的工友还没回来,房间里冰冷、空荡,与他离开时几乎别无二致,只是更显凌乱。瞬间,一种强烈的落差感攫住了他,从家里炕头的温暖喧嚣,到此刻宿舍的冰冷孤寂,仿佛从一个世界陡然坠入了另一个世界。
他默默地将行李放下,打开窗户通了会儿风,冰冷的空气涌入,让他打了个寒颤。随后,他拿起暖水瓶,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只好去走廊尽头的水房打了一壶冷水,放在那个小功率的、“热得快”线圈已经有些发黑的电热杯里烧着。等待水开的间隙,他环顾着这间简陋的宿舍,铁丝床上是粗糙的被褥,墙角堆着杂物,墙壁上斑驳的水渍……这就是他在保定的“家”,一个临时歇脚的驿站。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马雪艳发来的短信:“我已到厂,一切安好,勿念。你到了吗?” 他赶紧回复:“到了,刚回宿舍。你也照顾好自己。” 简短的文字交流,是这冰冷夜晚唯一的慰藉。
第二天,正月初七,理论上应该是正式开工的日子。一大早,厂区里的广播就响了,通知全体员工上午九点到食堂兼礼堂开会。
吴普同和陆续返回的工友们一起,拖着尚且沉浸在假期惰性里的身体,走进了大礼堂。里面的人比年前总结大会时少了一些,气氛也截然不同,没有了那时的喧嚣和热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带着猜测和些许不安的沉闷。领导们依旧在台上就坐,但表情似乎比年前更加严肃。
会议内容主要是安全培训。分管安全的副厂长照本宣科地讲着生产安全、操作规范、防火防盗等老生常谈的内容,台下的人们大多心不在焉,哈欠连天。吴普同强迫自己集中精神听着,但脑海里不时闪过家里热炕头的画面,以及和马雪艳在马家吃饭时,与她哥哥马骏交谈的情景。那些关于未来的、略带振奋的讨论,与眼前这刻板的安全条例形成了微妙的反差。
安全培训结束后,各车间班组又被安排下午进行卫生大扫除。于是,整个下午,厂区里随处可见拿着扫帚、拖把、抹布的工人,懒洋洋地清理着车间、办公室、宿舍楼道里积攒了一个假期的灰尘。机器没有开动,车间里异常安静,只有打扫工具发出的声音和工人们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这种只有劳动、没有生产的状态,让人心里隐隐觉得有些不踏实。吴普同跟着班组的人,把自己负责的那片区域和设备擦拭干净,心里却在嘀咕:光是打扫卫生,怎么还不开机生产?库存不需要补充吗?
这种疑虑,在第二天上午得到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答案。
初八上午,大家依旧按点来到车间,等着开班前会和安排生产任务。然而,等来的却是各车间主任和班组长的通知:接公司通知,由于目前产成品库存压力较大,市场订单不足,经研究决定,全公司生产部门继续放假一周,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再视情况安排复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