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凡人吴普同 > 第19章 归途与团圆

第19章 归途与团圆(1/2)

目录

腊月二十八的清晨,保定城还笼罩在一片寒冬的沉寂里。天空是那种混浊的铅灰色,看不到太阳,只有干冷的北风不知疲倦地刮着,卷起路边的枯叶和尘土,打在脸上像细沙一样磨人。厂区里比往日安静了许多,大部分产线已经停工,工友们也陆续踏上了回家的路途,只剩下少数留守人员和满地的萧条。

吴普同起得很早,或者说,他几乎一夜没怎么睡踏实。心里装着事,装着即将回家的期盼。他仔细检查了好几遍那个不算大的行李包——几件换洗衣物,给父亲买的两瓶不算太贵的白酒,给母亲和妹妹买的两条颜色素雅的羊毛围巾。东西不多,但他反复清点,生怕遗漏了什么。

他穿上那件最厚实的棉袄,围上马雪艳之前织给他的灰色毛线围巾,虽然针脚不算特别匀称,但很暖和。拎起行李包,最后看了一眼住了小半年的、此刻显得格外凌乱和空荡的宿舍,轻轻带上了门。

街道上行人稀少,偶尔有车辆驶过,也都行色匆匆。寒风无孔不入,他把围巾又往上拉了拉,几乎遮住了半张脸,只露出两只眼睛,朝着汽车站的方向快步走去。脚步却比平时轻快了许多,仿佛那沉重的行李和凛冽的寒风,都无法拖慢他归家的心。

汽车站里比平时拥挤和嘈杂许多。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复杂的气味——汗味、烟草味、劣质皮革味、还有方便面和包子的味道。南来北往的旅客,拖着大包小裹,脸上带着疲惫、焦灼,更多的是即将到家的兴奋。吆喝声、孩子的哭闹声、广播里模糊不清的班次信息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年关归途图景。

吴普同踮着脚,在熙攘的人群中焦急地寻找着。终于,在开往他们县城的候车区域,他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马雪艳穿着一件崭新的红色长款羽绒服,衬得她的脸蛋愈发白皙红润,身边放着两个鼓鼓囊囊的行李袋,正伸着脖子四处张望。

“雪艳!”吴普同喊了一声,挤过人群来到她身边。

“普同!”马雪艳看到他,眼睛立刻弯成了月牙,明显松了口气,“你怎么才来,我都怕你赶不上了。”她鼻尖冻得红红的,呼出的白气氤氲在她面前。

“厂里有点事耽搁了一下。”吴普同解释道,顺手接过她手里那个看起来更沉的行李袋,“你怎么带这么多东西?”

“给阿姨,还有小梅、家宝带了点东西。”马雪艳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们那边的特产,还有我妈让捎的一些年货。”她顿了顿,声音低了些,带着一丝羞涩和坚定,“今年在咱家过年,我想着多带点,热闹。”

吴普同心里一暖,看着她被寒风吹得有些凌乱的刘海,伸手帮她理了理。“路上冷吧?车快来了,我们再坚持一下。”

去往县城的班车条件比他们想象的要差一些,破旧的中巴车,座椅的海绵都露了出来,车里挤满了人和行李,空气污浊不堪。但归家心切的人们似乎并不在意这些,找到位置安顿下来后,便开始了热烈的交谈,车厢里充满了各种方言和笑声。

吴普同和马雪艳挤在靠后的一个双人座位上。车子摇摇晃晃地启动,驶出了喧嚣的保定城,窗外逐渐变成了冬日光秃秃的田野和灰蒙蒙的村庄。马雪艳起初还有些兴奋地看着窗外,但随着路程的颠簸和车厢里浑浊的空气,她渐渐有些晕车,脸色发白,靠在吴普同的肩膀上,闭着眼睛,眉头微蹙。

吴普同让她靠得更舒服些,从包里拿出准备好的橘子,剥开皮,递到她鼻子她喝了一口。他看着她难受的样子,心里有些心疼。

“没事,睡一会儿就好了。”马雪艳勉强笑了笑,握紧了他的手,仿佛这样才能汲取一点力量。

车子颠簸了将近两个小时,终于抵达了县城汽车站。又转乘那种更破旧、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似的乡村班车,一路摇晃着,在尘土飞扬的乡村公路上行驶了半个多小时,才终于在西里村的村口停了下来。

当双脚踩在熟悉的、略带冻土的村路上时,吴普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连日的疲惫和车厢里的憋闷都随着这口浊气吐了出去。马雪艳的脸色也缓和了许多,她深深吸了一口熟悉的、带着柴火和泥土气息的乡村空气。

吴建军和李秀云早就等在村口了。看到儿子和马雪艳一起下车,老两口脸上立刻笑开了花,赶紧迎了上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