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议和(2/2)
宿元景眉头紧锁,诛杀当朝枢相和太尉,这无异于要掀翻东京城的半壁天空,难度极大。
好在没有把蔡京列入四贼,否则就根本是一个无法完成的条件。
没错,这一条并非完全没有操作空间,尤其是蔡京一派绝对乐见其成。这四贼中朱勔是蔡京的小弟,丢卒保帅这种事再正常不过,剩下的蔡京一挑三也不是没有胜算。
蔡京这次之所以极力促成和谈,就是方天靖没有把他放在四贼之中,让他甚为欣慰,果然是个“好女婿”!
宿太尉沉吟片刻,这才回应道:“老夫当据实奏报官家……然其中牵涉甚广,恐需时日。”
方天靖不置可否,继续道:“其二,我方将士浴血收复燕云故土,功在千秋。按大宋祖制,收复燕云者封王。方某不才,愿请镇北王之爵,开府仪同三司,节度幽燕诸州军事。”
宿元景心中一震。
封王!
自太祖杯酒释兵权后,异姓王几乎已成禁忌。
虽然祖训确有此言,但真到了这一步,朝廷颜面何存?
这已不仅仅是权力之争,更是触及国本了。
不等宿元景消化,方天靖说出了最终,也是最核心的条件。
“其三,如今我军实际控制之疆域,包括燕京道全境、河北东路、京东东路大部,以及西京道部分州府。这些地方,官吏任免、赋税征收、兵马调遣,皆由我方自主,朝廷不得干涉。简而言之,自此以后,这些地方,便是我镇北王之封国!”
这已不是简单的割据,而是近乎裂土分疆了!
宿元景脸色煞白,他知道朝廷绝无可能答应如此条件。
这等于承认半个北方脱离中央朝廷的控制,大宋岂不是国将不国。
“节帅!”宿元景声音干涩。
“前两条,老夫或许可以拼上这身官袍,在朝堂之上争一争。可这第三条,这可是动摇国本之议!官家与满朝文武,是肯定不会答应的!节帅能否在权宜之上,稍作调整一下?不如这样,节帅仍领多州节度之职,朝廷承认现状,官员赋税还是朝廷来负责。”
方天靖抬手打断了他,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宿太尉,这三个条件,是我方的底线,缺一不可。并不是方某贪图权位,实在是为了万千追随我的将士百姓谋一个安身立命之所,避免日后朝廷秋后算账,兔死狗烹。若朝廷诚心罢兵,共御外侮,便应表现出足够的诚意。若不应允…”
他目光扫过帐外依稀可见的雄州城墙,“那我数十万健儿,只好用自己的方式,去东京城下,亲自向官家问个明白了。”
这句话威胁的意味非常重,宿太尉明白方天靖说的肯定能做到。没有了西军阻挡,方天靖的大军从雄州到东京根本没有对手。
他的沉默让帐内陷入死一般的沉寂。
宿元景知道,谈判已陷入了僵局。
方天靖给出的三个条件根本不是讨价还价的筹码,而是最后的通牒。
他此刻若果应下,回朝也是死路一条。
若不答应应,大战顷刻就会爆发。而失去了西军主力的雄州,仅凭宋江的两万人马如何能挡方天靖麾下的数十万虎狼之师?
老辣如宿元景,此刻也只能用上“拖”字诀。
他长叹一声,面露难色:“节帅,不是老夫推诿。如此重大的事宜,已经关乎国体,的确不是老夫一个臣子所能答应下来的。不如这样,你暂且停兵不前。老夫即刻返回东京,将节帅之意,一字不漏,面陈官家,由圣心独断。”
方天靖似乎早料到他会如此说,微微一笑。
“太尉忠心体国,方某实在佩服。既然如此,方某便给太尉一个面子,谁让我们是老熟人呢。我就在此静候佳音。不过,军情如火,还望朝廷早作决断才是。”
他接着又补充道:“哦,对了,雄州孤悬在外,宋江统领那两万弟兄留守于此,未免太过凶险。万一我的弟兄一不小心与他发生点摩擦,那就不好收场了。太尉回京,不妨将他们一并带走吧。免得他日刀兵一起,伤了和气。”
宿元景心中一寒,你这把西军支走也就算了,还威胁把最后的守军也带走。
方天靖这是要兵不血刃,彻底拿下雄州,扫清南下的最后障碍。
带走宋江兵马,雄州即成空城,唾手可得。
他这是被逼着亲手将河北最后一道门户献给对方。
然而,他能拒绝吗?
留下宋江,不过是给方天靖的功劳簿上再添一笔战功罢了。
“节帅考虑周详,老夫……遵命便是。”宿元景几乎是咬着牙说出这句话。
第二天清晨,宿元景带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方天靖的大营。
与他同行的,还有接到命令后迅速集结的宋江所部两万兵马。
这支队伍垂头丧气地撤出经营已久的雄州防线,踏上了返回东京的漫漫长路。
站在白沟河北岸的高坡上,方天靖、卢俊义、朱武等人目送着宋军远去的身影。
阳光洒在空旷的南岸阵地上,那座原本坚固的堡垒,如今已门户大开。
卢俊义笑道:“节帅好手段!不费一兵一卒,便逼走了西军,吓退了宋江,这雄州已是囊中之物!”
朱武也是感慨万千:“宿元景此去,东京城必是轩然大波。童贯、高俅之辈为保性命,定会极力主战。但西军被西夏绊住,朝廷仓促间又能调动多少兵马?我军正好趁此良机,巩固新得之地!”
方天靖微微一笑:“传令下去,进驻雄州!同时,檄文天下,公告朝廷无道,纵容奸佞,我方为社稷百姓计,不得不奉天倡义,清君侧,靖国难!
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河间府,是真定府!是要让赵官家,真正听到我们的声音!”
旌旗招展,战鼓雷动。
十余万大军如同决堤的洪流,浩浩荡荡渡过白沟河,兵不血刃地开进了雄州城。
河北的大门,至此彻底洞开。
方天靖的“清君侧”之役,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