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第一批“集创者”(1/1)
“山海集”的招募令,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特定的圈层里漾开了涟漪。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而是精准地投放在与“山海”品牌调性相符的设计社区、独立工作室聚集平台,以及“山海”自身的用户社群中。
回应并非想象中的汹涌澎湃,更像是一场小心翼翼的试探。
苏晚晴坐在创意评审委员会的会议室里,面前是筛选出的第一批五十份“集创者”申请资料。这五十份,是从近千份申请中,经过初筛模型和人工初审后留下的。
“编号A-007, ‘浮光工作室’,主理人林薇,独立服装设计师。”产品经理介绍着,“毕业于中央圣马丁,作品风格鲜明,强调东方美学解构。她在社交媒体上有小范围拥趸,但供应链是最大痛点,之前的小批量生产品控极不稳定。”
屏幕上展示着林薇的设计稿和往期作品,飘逸的线条与大胆的剪裁令人印象深刻。但紧随其后展示的,是她之前因品控问题导致的客户差评截图。
“风险在于,她的设计对工艺要求极高,我们的标准化供应链能否完美实现她的设计意图?如果实现不了,砸的是她和我们双方的口碑。”
苏晚晴沉吟片刻,点了点资料上林薇写的一句话:“‘我希望找到能理解我设计语言,并愿意为之付出精力的合作伙伴,而非简单的代工厂。’ 她的态度是合作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提供足够精细化的供应链管理。我建议,进入下一轮面试,重点评估其合作意愿与我们的工艺匹配度。”
“编号b-013, ‘拙陶’,主理人是一位年近五十的陶瓷匠人,陈师傅。手艺是家传的,作品古朴有意境,但…完全不懂线上营销,也没有品牌意识。他寄来的样品,连个像样的包装都没有。”
屏幕上出现陈师傅的作品照片,温润的釉色,拙朴的形态,带着手作的温度。与那些光鲜亮丽的设计稿相比,它们显得有些“土气”,却也格外真实。
“这类传统匠人,是我们的目标扶持对象吗?”有人提出疑问,“我们需要投入大量的营销和品牌包装资源,而且,市场接受度未知。”
苏晚晴看着那只素净的茶杯,缓缓道:“‘山海集’的初衷,是赋能多元创意。如果只选择那些已经具备一定商业潜力的,我们和普通的选品平台有什么区别?陈师傅的手艺是稀缺的,我们需要考虑的,不是他是否‘土气’,而是如何将他的作品和他的故事,以恰当的方式呈现给懂得欣赏的人。我认为,可以纳入‘非遗扶持’特别通道,给予更多耐心和支持。”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每一个申请者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梦想,一段挣扎的历程,以及一系列需要被仔细权衡的风险与潜力。
有刚从院校毕业,充满灵气但毫无商业经验的学生;
有在行业沉淀多年,渴望打造自己品牌的设计师;
也有像陈师傅这样,守着绝活却困于时代的传统手艺人。
他们带着希望,也带着怀疑。有人在申请材料的末尾直白地写道:“‘山海’真的会真心帮助我们这些小角色吗?还是只是需要一个‘生态多元化’的故事给资本市场听?”
这句话,像一根细刺,轻轻扎了苏晚晴一下。
她知道,光有宏大的构想和坚实的平台还不够。要赢得这些“集创者”真正的信任,需要时间,需要诚意,更需要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证明。
最终,首批三十位“集创者”名单确定了下来。他们风格各异,背景悬殊,如同散落在各处的星火。
苏晚晴签署了最终确认文件,对助理吩咐道:“以我的名义,亲自给每一位入选者打电话通知,并安排时间,我和他们一对一视频沟通。”
她要让这些最初的同行者感受到,“山海集”的土壤,是温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