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家乡的蜕变(2/2)
论坛期间,苏晚晴宣布成立乡村教育创新基金,首期投入一亿元,专门支持像她家乡这样的乡村学校。
教育不该有城乡差距,她在演讲中说,每个孩子都应该享有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
变化不仅在物质层面,更在人们的精神面貌。村民们开始自发组织读书会,学习现代农业技术,讨论如何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老村长感慨:现在村里打麻将的都少了,大家都在想着怎么创业。
七月,小禾作为学生代表,在上海的年会上发言。面对台下数百名企业精英,这个山里女孩从容不迫:
以前我觉得,走出大山就是成功。现在我知道了,让大山变得更好,才是真正的成功。
这句话赢得了长久的热烈掌声。
当晚,苏晚晴和顾淮之站在学校的操场上,仰望满天繁星。山下的村落灯火通明,新建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正在举办晚会。
还记得第一次来这里的样子吗?顾淮之问。
怎么会忘记。她轻声说,那时这里只有贫穷和落后。
而现在,希望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家乡的蜕变,不是高楼大厦的堆砌,而是人的改变;不是外在形象的粉饰,而是内在力量的觉醒。
这个过程很慢,但每一步都踏实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