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财富自由,从教人填志愿开始 > 第87章 产教融合(求订阅)

第87章 产教融合(求订阅)(2/2)

目录

陈如轩接过名单,逐行仔细看着,时不时在旁边标注一些想法,比如某所院校可以侧重无人机植保方向,某所可以深耕农田大数据分析。

当天下午,人力资源部就根据名单制定了初步的合作方案,方案里详细规划了与每所院校的合作步骤,从联合课程开发到实训基地建设,再到学生实习就业对接,每一个环节都清晰明了。

方案确定后,陈如轩亲自带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前往不同的院校洽谈合作。

第一组去的是位于省会的农业大学,这所大学的农学专业在全国都有名气,校方早就听说了公司的“智农计划”,接待时格外热情。

座谈会上,农业大学的校长直接表示:“我们培养的学生需要贴近产业实际,你们的项目正好能弥补学校实践教学的短板,我们愿意全力配合。”

双方很快就达成了共识,决定先从大二学生中选拔兴趣小组,提前接触智慧农业相关技术,等到大三再正式开设“智农班”。

第二组去的是一所地级市的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这所学院的优势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动手能力强,很符合公司对技术服务岗位的需求。

学院的实训中心主任带着大家参观了现有的实训场地,看着略显陈旧的设备,陈如轩当场承诺:“我们会捐赠一批最新的智慧农业设备,包括土壤检测仪器、智能灌溉控制器,让学生能接触到行业最前沿的技术。”

这话让学院领导喜出望外,双方当场签署了合作意向书,约定三个月内完成实训基地的改造。

第三组去的是一所民办院校,虽然名气不如前两所,但该校的信息技术专业特色鲜明,尤其在软件开发和系统维护方面有不少优秀师资。

洽谈中,民办院校的董事长提出:“我们可以尝试‘订单班’模式,学生入学就签订就业协议,毕业后直接到公司工作,这样能更好地保障学生就业和公司人才需求。”

这个提议得到了陈如轩的认可,双方约定后续细化“订单班”的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企业实习时长等细节。

不到一个月,五所院校的合作全部敲定,公司专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智农人才培养计划”全面升级,计划未来三年培养上千名智慧农业专业人才。

新闻发布会后,不少外地的农业企业主动联系公司,希望能借鉴“智农计划”的经验,甚至有几家企业提出要与公司合作,联合开展人才培养项目。

陈如轩在与这些企业沟通时,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人才培养要立足产业实际,不能脱离农民需求,所有合作都必须围绕“服务农业现代化”这个核心。

与此同时,公司内部的“员工成长路径计划”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之前提出想深造农业无人机技术的年轻工程师李伟,在创新基金的资助下,已经完成了两项关于无人机植保精准作业的研究,其中一项技术还申请了国家专利。

李伟拿着专利证书找到陈如轩,激动地说:“陈总,有了这项技术,无人机植保的效率能提升30%,还能减少农药使用量,农民都特别欢迎!”

陈如轩接过专利证书,仔细看了一遍,拍着李伟的肩膀说:“做得好!公司准备成立无人机技术研发小组,由你担任组长,后续会给你配备更多研发资源,争取把这项技术推广到更多地区。”

除了技术通道,管理通道也有不少员工实现了成长。

市场部的年轻员工张敏,之前负责“智农班”学生的就业对接工作,表现突出,通过管理通道的考核,晋升为市场部副主管,负责新合作院校的市场推广工作。

张敏在晋升后的第一次部门会议上说:“之前对接‘智农班’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对智慧农业的认知还停留在表面,接下来我们要加强宣传,让更多学生了解这个领域的前景,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

人力资源部还根据员工的反馈,对“员工成长路径计划”进行了优化,增加了跨部门轮岗的机会,让员工能更全面地了解公司业务,培养综合能力。

公司的“农民讲师”项目也在不断扩大规模,除了老杨,还邀请了十几个有丰富经验的农民用户加入讲师团队,他们走遍各个乡镇,为农民讲解智慧农业系统的使用方法。

老杨现在已经成了小有名气的“农民专家”,每次去讲课,都会带着自己种植的优质农产品,用实际案例告诉大家:“用智慧农业系统,不仅省力,还能提高产量和品质,我家的玉米去年每亩增产了200斤,卖价还高了不少!”

有一次,老杨去一个偏远山村讲课,村里的老周一开始特别抵触,觉得“这些新玩意儿不靠谱,不如老经验管用”。

老杨没有强行说服,而是邀请老周去自己的地里参观,看着老杨家整齐划一、长势喜人的庄稼,再对比自己地里参差不齐的作物,老周终于动了心,主动报名参加了培训。

培训结束后,老周不仅自己熟练掌握了智慧农业系统,还成了村里的“技术带头人”,帮助其他村民解决使用中遇到的问题。

大娘作为村里的“系统辅导员”,也越来越忙碌,每天都有村民上门请教问题,有时候忙到晚上八九点才能休息。

她的孙子每次看到有人来家里请教,都会骄傲地跟同学说:“我奶奶可厉害了,会用电脑帮大家种庄稼!”

村里的王婶家的智能灌溉系统出了故障,眼看地里的蔬菜就要缺水,王婶急得直哭。

大娘听说后,立刻带着工具去了王婶家,对照系统说明书一步步排查,最后发现是传感器接触不良,简单处理后,系统就恢复了正常。

王婶拉着大娘的手,感动地说:“多亏了你,不然我的菜就全毁了,你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

大娘笑着说:“都是乡里乡亲的,互相帮忙是应该的,再说我现在是‘系统辅导员’,这就是我的工作。”

随着“智农计划”的推进,公司的智慧农业生态系统也在不断完善,覆盖的地区越来越广,服务的农民越来越多。

在一个粮食主产区,公司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了“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基地里配备了全套的智慧农业设备,从土壤检测、智能灌溉,到无人机植保、大数据分析,实现了粮食种植全程智能化。

示范基地建成后,吸引了不少周边农户前来参观,农户们看到基地里的小麦长势比自己地里的好,还不用怎么费力,都纷纷表示想引进这套系统。

当地的种植大户赵建国,一次性引进了十套智慧农业系统,覆盖了自己的五百亩麦田。

到了收获季节,赵建国的麦田亩产比往年增加了15%,而且因为品质好,收购价每斤高了两毛钱,仅此一项,就多赚了十几万元。

赵建国高兴地给公司送来了锦旗,上面写着“智慧农业助农增收,科技兴农惠及百姓”。

陈如轩在收到锦旗时说:“我们做智慧农业,最终的目的就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看到大家的收成越来越好,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值得。”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