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三国:我刘谌,三十天拯救炎汉 > 第一百三十章 三兴炎汉

第一百三十章 三兴炎汉(2/2)

目录

然而,此时的魏军,无论是士气、兵力还是指挥,都已无法与挟灭吴之威、士气如虹的汉军相提并论。刘谌用兵,既有其祖父刘备的坚韧,又兼具诸葛亮之缜密,更添其个人之勇烈。在龙门一线,刘谌指挥大军与司马炎主力展开决战。

战场上,汉军“克复中原”的呐喊声震天动地,白毦精兵如同锋利的尖刀,反复冲击着魏军的阵线。吴地归附的水军也在陆战中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司马炎虽奋力抵抗,但麾下部队成分复杂,号令不一,在汉军持续的猛攻下,阵脚渐乱。

关键时刻,刘谌亲率骑兵,直突司马炎的中军大旗!这一冲,石破天惊,魏军帅旗在混乱中倾倒,“司马炎已死”的谣言瞬间传遍战场。魏军终于彻底崩溃,兵败如山倒。司马炎在亲卫保护下,狼狈逃回洛阳。

景耀九年秋,刘谌大军突破龙门防线,进逼洛阳城下。这座东汉故都,曹魏政权的中心,已门户洞开。司马炎知大势已去,试图弃城北逃,却被城内心向汉室的旧臣与不满司马氏的高门联手发动兵变,开城投降刘谌率军进入洛阳,在无数军民混杂着激动、茫然与期盼的目光中,踏入了已离开数十年的汉家旧都。司马炎被俘,曹魏政权实质上宣告覆亡。

攻克洛阳,并非统一的终点。北方还有并州、冀州、青州等广袤土地仍在曹魏残余势力或地方豪强的控制之下。

景耀十年,刘谌再次兵分三路,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清扫中原:

一路由姜维派遣的将领西进,彻底平定关中,并北上收取并州。

一路由刘谌坐镇洛阳,派大将北渡黄河,攻取冀州核心。

一路由东线的邓艾继续挥师,彻底扫平青、徐之地。

汉军声势浩大,所到之处,魏国余孽或降或逃,几乎未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至景耀十年底,中原大地的主要州郡已尽数插上了汉军的旗帜。

景耀十一年,主要进行的已是巩固统治、清剿零星抵抗以及安抚地方的工作。随着最后一股成建制的魏国残余势力在幽州被剿灭,自黄巾之乱以来,纷争近百年的神州大地,终于重归一统。

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建设的序幕即将拉开。在这鼎革之际,成都的皇宫中,后主刘禅做出了他一生中最为明智的决定。他下诏昭告天下,自言德薄,未能光复汉室,幸有皇子刘谌,英明神武,拯社稷于倾覆,复汉土于天下,功盖寰宇,当承继大统。他宣布禅位于太子刘谌。

景耀十一年秋,在洛阳南宫的废墟上重新修建的宫殿群中,举行了盛大的登基典礼。刘谌身着冕服,祭告天地宗庙,正式即皇帝位,定国号仍为“汉”,史称此复兴之汉为“季汉”或“后汉”,以其三兴炎汉,亦有人称之为“三兴汉室”。

同时,大赦天下,论功行赏。姜维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邓艾、张翼、廖化以及在灭吴、北伐中立功的一干文武皆得封赏。

站在洛阳皇宫的高台上,俯瞰着正在从战火中复苏的城池与远方苍茫的大地,新登基的汉帝刘谌心中充满了无限感慨与沉甸甸的责任。他回首望向身旁,须发皆白却腰杆挺直、眼中含泪的丞相姜维。

“大将军。”刘谌的声音平静而坚定,带着一种开创时代的使命感。

“东吴已平,曹魏已灭,天下终归一统。我们,终于实现了武侯、昭烈皇帝,以及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

姜维深深一揖,声音哽咽却洪亮:“陛下!三兴炎汉,功超光武!臣,得见今日,死而无憾!”

猎猎江风早已化为中原浩荡的秋风,吹动着他们身后那面历经风雨、却愈发鲜艳的汉旗。旗帜在洛阳城头迎风招展,宣告着一个旧时代的彻底终结,和一个在废墟与荣耀中重建的新时代——三兴炎汉的时代,正式来临。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