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灭东吴(2/2)
不到十日,襄阳城头换上了“汉”字大旗。这座荆州重镇,自关羽失守后,历经数十年,终于再次回到了季汉手中。
襄阳既下,荆州北部门户洞开。姜维与迅速清理完战场的刘谌在南郡会师。
巨大的舆图前,刘谌的手指从建业划到武昌,再落到江陵,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
“大将军,羊祜新败,魏国荆州震动,短期内无力南顾。而东吴……幼节兄新丧,孙皓初立,朝局不稳,此乃天赐良机!当效武侯、昭烈皇帝联合之旧事,然今日之势,已非联合,乃是一统!”
姜维虽已鬓发斑白,但眼中复兴汉室的火焰从未熄灭,他沉声道:“殿下所言极是。陆抗既亡,东吴再无擎天之柱。孙皓暴虐,民心不附。我军挟大胜之威,顺流而下,吴人必胆寒。可兵分两路,一路由殿下统领,率水陆大军自江陵东下,直逼夏口、武昌;老夫率一军出襄阳,略定江夏,水陆并进,会猎于建业!”
“而钟会已经拿下南阳,司马昭也无心东顾,钟会也不会南下,正是我们夺取东吴的最佳时机。”
战略既定,季汉这台战争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刘谌与姜维,一少一老,两位汉室最坚定的拥护者,分率大军,如同两柄巨钳,沿江而下,直取建业。
果然,陆抗战死、襄阳失陷的消息传到东吴,朝野震动,人心惶惶。新君孙皓性情暴戾,猜忌宗室大臣,登基以来非但未能稳定局势,反而使得群臣自危,军心涣散。
面对季汉凌厉的攻势,吴军虽有抵抗,却因缺乏统一有效的指挥,加上对蜀汉“背信弃义”的突袭愤慨中带着恐惧,节节败退。
刘谌一路连克重镇,势如破竹。姜维亦扫清江夏,与刘谌水师会师于柴桑。建业,这座东吴立国数十年的都城,已遥遥在望。
吴主孙皓试图组织最后抵抗,甚至效仿其祖先以铁锁横江,然而在季汉新锐的水军和将士高昂的士气面前,这一切都显得徒劳。刘谌采纳降将建议,用火烧熔了铁锁,大军兵临建业城下。
围城不过数日,吴国内部矛盾总爆发。对孙皓统治不满的贵族大臣暗中打开城门,迎接汉军入城。孙皓见大势已去,欲自焚于宫殿,却被部下擒获,献于刘谌马前。
景耀八年春,刘谌与姜维并辔进入建业城。吴宫巍峨,却已换了主人。孙皓的投降,标志着立国数十年的东吴,正式灭亡。
站在吴宫的台基上,望着滚滚东流的长江,刘谌心中没有太多的喜悦,只有沉甸甸的责任。三国鼎立之局已破其二,北方强大的曹魏,依然是他和季汉最终的目标。他回头看向身旁神色肃穆的姜维,轻声道:
“大将军,东吴已平。接下来,该是还于旧都的时候了。”
江风猎猎,吹动他们身后的汉旗,仿佛在回应着这个宏愿。一个新的时代,在烽火与谋略中,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