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魏国公(1/2)
南京城,南大功坊内。
这片府邸林立、气象森严的区域,东抵繁华喧嚣的秦淮河,西至庄严肃穆的古御街,南达园林秀丽的瞻园路,北临商贾云集的建康路,乃是南京城内达官显贵、勋戚将帅的聚居之地。
高墙深院之间,朱门黛瓦,鳞次栉比,门前石狮肃立,巷陌深深,寻常百姓至此,无不屏息低首,快步而过。
而在这其中,规模最宏、规制最高、门庭最显赫者,莫过于巍然矗立于此的魏国公府。
要说魏国公一脉,确实是源远流长,其爵位始于大明开国第一功臣、中山王徐达。
洪武三年,太祖朱元璋大封功臣,徐达功勋卓著,受封魏国公,禄五千石,赐予世券,朱元璋更是亲口允诺“世世承袭,与国同休”,恩遇之隆,一时无两。
至徐达之子徐辉祖时,更成就了一段“一门双国公”的佳话。
徐辉祖承袭父爵,为魏国公,镇守南京;其弟徐增寿则因在“靖难之役中暗助燕王朱棣,于永乐年间被迫封为定国公,迁往北京,世袭罔替。
自此,徐家一门两公爵,分镇南北两京,其显赫尊荣,在大明勋臣中无出其右,底蕴之深厚,人脉之广博,远超寻常公侯。
传承至今,已历十余世,南京的魏国公府虽不能直接干预地方政务,但其凭借累世的声望以及与南直隶各级军政官员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南直隶的军队、勋贵集团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影响力,依然根深蒂固,盘根错节,是不折不扣的南京巨头之一。
历任魏国公,都是江南地界上真正能“说得上话”、跺跺脚能让南京城震三震的人物。
因此,当以徐肇惠为首的江南士绅代表,递帖求见当代魏国公徐弘基时,这位深居简出的国公爷,对这帮士绅与地方豪强私下所谋之事,心中早已猜透了七八分。
无外乎,又是想借着“为民请命”的幌子,利用他们在地方上掌控的庞大资源,煽动民意,制造事端,最终目的,无非还是为了抗拒朝廷清丈田亩、推行新政的举措,说到底,还是为了保住自家的巨额田产和优免赋税的特权。
可徐弘基此刻的心思,全在手中这封来自北京定国公府的书信上。
他头都没有抬,对刚刚进来恭敬汇报的家丁随意摆了摆手,语气淡漠地说道:“就说本公爷不在,外出巡视江防去了。”
家丁躬身退出,轻轻的将书房门轻轻掩上之后,偌大的书房内又恢复了寂静。
徐弘基保持着低头的姿势,良久之后,他才缓缓抬起头来,将目光从信纸上移开,脸上掠过一丝复杂难明的神色。
“陛下竟要改组五军都督府?重新振兴勋贵子弟……”他放下书信,指尖无意识地在光滑的红木桌面上敲击着,喃喃自语。
没错,这是一封从定国公徐希从京城传来的书信,至于为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