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银行揭匾开业(2/2)
更让人心惊的是,两侧建筑的屋顶上,隐约可见锦衣卫的身影,一个个按刀而立,戒备森严。
大明自然也不缺少看热闹的人,这般阵仗,引得围观百姓议论纷纷:“这是哪位大人物要来?竟摆出这么大的排场。”
“你没看见锦衣卫都出动了,那肯定是皇爷要出宫了。”
“皇爷?不行,那我得去把我那乖孙带过来,让他沾沾皇爷的福气。”
辰时三刻,文武百官的马车开始陆续抵达,车马刚停稳,立即有专人上前引导,将马车有序地引至远处的停放区域。
内阁阁老李邦华从马车中缓步而出,自方从哲告老还乡后,他便成了内阁唯一的阁臣,虽说明眼人都知道内阁如今名存实亡,但他依然是文官之首。
眼前这栋奇迹般的高楼,他这一个月上下值时远远看过多次,却从未像今日这般,真切地立于其下。
直到此刻近距离仰望,他才真正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压迫感与震撼。
他下意识地抬头,阳光透过楼体的窗户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刺得他眯起了眼——那些窗户竟不是纸糊或纱蒙,而是通体透明、光滑如镜的“琉璃”!
“徐尚书,你看这窗户……”李邦华拉住身旁的徐光启,声音带着难以置信,
“这般多的琉璃,竟能做到通体无杂色,陛下是从何处寻来的?这得多少银子啊?”
徐光启伸手敲了敲楼体墙面,冰凉坚硬的触感传来,他眉头紧锁,语气满是惊叹:
“这不是寻常琉璃,我曾听陛下提起过‘玻璃’,说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炼制出来,想来便是此物。”
“其实更令人惊叹的是这楼的高度——一百二十米,三个月便能建成如此建筑,这‘钢筋混凝土’的法子,简直是神技!”
“是啊!”李邦华声音带着颤抖,“三月之前,这里还是一片平地啊!”
“三月成楼,高可参天……李阁老,若用此法在草原修建城池,三月即可起新城,何愁草原不平?若以此术修路架桥,天下物资转运何愁不快啊?”徐光启喃喃自语,眼神中充满了兴奋。
两人对话间,围观的百姓此时也发现了那些闪闪发光的窗户,顿时哗然:“你们快看!那些窗户……那些窗户竟然是琉璃做的!”
“天爷啊!一整栋楼都用琉璃做窗户,这得花多少银子啊!”
“怪不得叫‘银行’,这简直就是用银子堆出来的楼啊!”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际,忽然听得一声高呼:
“陛下来啦!”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望向街道尽头,只见大明皇帝朱由校的仪仗从皇宫方向缓缓行来,他穿着一身赤色龙袍,从容地从御辇上步下。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数千人不约而同地跪倒在地,山呼万岁之声震耳欲聋。百姓们的眼神中充满了近乎狂热的崇拜——这不仅源于皇帝近年来推行的种种仁政,更源于眼前这座拔地而起的“神迹”。
朱由校抬手虚扶:“众卿平身,百姓起身吧。”
待众人站定,他看向文武之首的张维贤与李邦华:“今日,就有劳两位爱卿替朕揭匾了。”
张维贤与李邦华应声上前,各执匾额上红绸一端。
礼官悠长的唱喏声响起,两人同时用力,红绸飘落——“大明帝国银行”六个鎏金大字赫然显露,是朱由校亲笔所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一揭,揭开的不仅是一块匾额,更是一个新时代。在朱由校的设想中,大明帝国银行将肩负改革币制、发行国债、畅通汇兑的重任,成为支撑帝国财政、掌控金融命脉的国之重器。
而这栋耸入云霄的建筑,将永远成为这个伟大变革时代最有力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