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臣有本奏(1/2)
他们对此并没有什么清晰的,准确的概念,因为他们从未见过,也从未听说过类似的东西,自然难以想象其特性,这种巨大的认知差距直接导致了他们此刻的惊讶和难以置信,仿佛两个世界的人在对同一件事物进行评判,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
按照老朱和蒋瓛心里头原本所想的,很快冷却那大概就是三五天的时间能够冷却凝固就差不多了,就已经算是很快的了,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眼前这么大,这么厚的,像岩石一样的东西居然只需要一天的时间就能够浇筑完成并彻底硬化?
这完全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打破了对常理的认知,简直就像变魔术一样神奇,他们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难以置信,需要重新审视这个新事物,需要重新认识这种新材料。
“陛下,此物到底是何人所发明的?不知道臣有没有这个荣幸能够见上此人一面?亲自向他请教一番?”金威鼓足了勇气,问出了心中压抑已久的疑问,问出了他最想知道答案的问题。
金威终于鼓起勇气,大着胆子问道,他的眼中充满了渴望和敬佩,声音都有些不受控制地发抖,他实在太想知道这个天才的发明者究竟是谁了,很想当面向他学习,这种渴望压倒了对皇权的畏惧,压倒了对皇帝威严的恐惧。
要是在往常的情况下,以金威的身份和性格,他是万万不敢这么直接开口和老朱说话的,他甚至都不敢抬起头来正面直视老朱的眼睛,因为皇帝的威严太重,那无形的压力让人不敢直视,心生畏惧,但今天他实在是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和对技艺追求的渴望,这渴望给了他勇气,给了他开口的胆量。
他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身份低微的匠人,怎么能够在天子面前随意妄言,提出自己的请求呢?这在他平时是不可想象的,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此刻,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和对发明者的敬佩,压倒了他内心的畏惧,让他跨出了这艰难的一步,让他说出了平时不敢说的话。
可这会儿的金威实在是忍不住了,他真的很想知道究竟是谁发明了如此神奇,如此有用的水泥,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压倒了他对皇权的恐惧,让他壮着胆子,冒着可能触怒皇帝的风险问了出来,他愿意承担可能的后果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这对他来说是值得的,是他心甘情愿的选择。
老朱看了一眼站在身边的蒋瓛,两个人不约而同地,会心地莞尔一笑,他们的笑容中带着一丝神秘和得意,仿佛在共享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一种只有他们两人才懂的默契,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识。
蒋瓛笑着对一脸期盼的金威说了一句,他的语气温和,但带着明显的保留:“金大匠,你该知道的时候自然就会知道的,现在不必多问。”
这话说得意味深长,让人琢磨不透其中的具体含义,他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金威的猜测,给金威留下了一个充满悬念的想象空间,也巧妙地回避了直接回答,避免了透露太多信息。
老朱则上前几步,走到金威面前,伸出手亲切地拍了拍金威那结实的肩膀,说道,他的动作显得比较亲切,带着勉励的意味:“干得很不错,咱很满意,给咱继续好好地干下去,不要松懈。”
这是很少有的,直接的嘉许,老朱平时很少这样当面表扬一个人,尤其是对一个匠人,这显得格外珍贵,显得格外难得。
要让老朱主动开口去鼓励一个人,那是很难得的事情,因为老朱平时给人的印象是严肃寡言,不轻易表露情绪,但这会儿老朱的心情确实非常好,非常愉悦,所以他罕见地,直接地表达了赞赏,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比较轻松的笑容,他对金威和他的团队所取得的工作成果感到非常满意,这成果让他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让他感到由衷的高兴。
水泥是谁发明的?嘿嘿,是咱的大孙发明的!是咱老朱家的好子孙!老朱在心里美滋滋地想着,充满了自豪,充满了骄傲。
这会儿的老朱心里头正暗暗爽着呢,有一股自豪感在涌动,他为自己能有这样一个聪明能干,有出息的孙子感到由衷的骄傲,觉得大明江山后继有人了,这个不能对外人说的秘密让他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期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仿佛看到了大明更加辉煌的未来,仿佛看到了更加美好的明天。
……
转眼之间,第二天就到了,时间过得飞快,就像白马飞快地穿过狭窄的缝隙一样迅速,让人抓不住痕迹,新的一天在不知不觉中,悄无声息地来临了,带着新的气象和新的挑战,带着新的希望和新的可能。
今天是根据朝廷规矩,需要上早朝的重要日子,文武百官都要早早起来,齐聚在奉天殿里,共同商议国家发生的各种大事,这是一次重要的,定期的朝会,所有人都很重视,不敢怠慢,早早便开始准备,早早便开始安排。
夏天的天色总是很早就开始发亮了,太阳的光芒虽然还没有直接照射到地面上来,但黑夜已经隐隐有被逐渐驱散的意思,东方的天空泛起了鱼肚白,预示着新的一天即将正式开始,清晨的空气还带着一丝夜晚残留的凉意,但很快就会变得炎热起来,这是夏季典型的清晨,是夏天常见的景象。
朱允炆和朱棣今天却来得特别早,比平时规定的上朝时间要早了很多,不光是他们两个人提前到了,还有黄子澄,齐泰等一众文官集团的核心人物也都早早地到了,他们整齐地,按照品级排列站在殿外安静地等候着,一个个神情严肃,默不作声,他们的这种提前集体到场引起了不少后来官员的注意和猜测,空气中弥漫着不同寻常的气氛,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感觉。
当其他的官员陆陆续续到达的时候,看到早已经来了并且整齐站定了位置,表情严肃的一众文官,顿时不由得愣了一下,感到有些意外和不解,他们互相交换着疑惑的,探究的眼神,低声交谈着,这种不寻常的情况让大家感到困惑,也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仿佛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仿佛有什么重要的决定要宣布。
敏锐的政治嗅觉让其他许多官员都不由自主地皱起了眉头,他们本能地感觉到今天的情况有些不正常,空气中隐隐弥漫着一种紧张的,山雨欲来的气氛,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宁静,大家都预感到今天可能会有什么重要的大事发生,而且可能与自己相关,不由得暗自警惕起来,暗自提高了警觉。
往日的这个时候,官员们哪个不是稀稀拉拉地,三三两两地陆续到场的?通常殿外会显得比较松散,大家会趁着等待的时间互相寒暄,或者低声交谈几句,但今天的情况明显不同,显得格外整齐和安静,这种整齐反而让人感到不安,反而让人心生疑虑。
哪怕是有个别习惯早到的,但也也就是固定的那几个老面孔而已,其余大部分人还是会稍稍晚一些才到,而且到达的时间不会很整齐,但今天却一反常态,今天却格外整齐。
可是现在,这些家伙不光来得早,而且来得非常齐全,几乎一个不差,这说明了他们早就有了预谋,事先商量好了啊!他们一定是事先就约好了同时到达,统一行动,这种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的行动显然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精心组织和安排的,是有备而来的,是早有计划的。
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齐刷刷地落到了站在文官队列最前列的朱允炆的身上,朱允炆站在那里,身姿挺拔,神情严肃,目不斜视,他显得格外镇定,格外沉稳,仿佛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早已胸有成竹,准备好了应对方案,他是今天这场戏的主角之一,是众人关注的焦点。
而此时朱允炆的身边站着的是正在闭目养神,似乎对外界漠不关心的朱棣,朱棣微闭着双眼,好像对周围的一切都不在意,但他那微微抖动的眼皮却在不经意间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和正在进行的思考,他虽然在表面上闭目养神,但实际上肯定在密切关注着周围的动静,分析着局势,他同样是今天的重要角色,是另一个关键人物。
这燕王殿下和皇孙难道又搅和在一起了?许多官员在心里画上了一个问号,在心里产生了疑问。
他们又要联手做什么事情?许多官员在心里暗自嘀咕着,觉得这组合很不寻常,透着诡异,他们俩的再次联手让人感到意外,也让人警惕,不知道他们意欲何为,不知道他们有什么打算。
已经有一些嗅觉敏锐的官员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他们互相交换着心照不宣的眼神,都知道今天恐怕要有什么重大的,影响朝局的事情发生,大家都在暗自猜测今天朝会上可能会提出的重要议题,尤其是是否与立储有关,这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每个人的前途命运。
他们两个人自从上次在燕王府学宫那里合作之后,在大家的眼中关系就一直走得比较近,时常有来往,如今他们又齐齐早到,而且早到的还大部分都是文官集团的人,这其中的复杂意味,有人已经能够从中品出八九分了……感觉到局势的微妙变化,感觉到了朝堂风向的转变。
看来今天朝会上必定会有大事发生,而且很可能与立储这件敏感的事情有关,这个猜测让不少相关的人都暗自紧张起来,开始在心里盘算对策,思考自己的立场和应对方式,思考自己的选择。
……
没过多久,朱樉,朱棡,蓝玉,朱允熥他们这几个人也都姗姗来迟了,他们到达的时候,看到文官集团那整齐划一,气势十足的阵势,不由得放慢了脚步,脸上的表情也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他们显然也察觉到了今天气氛的不同寻常,意识到了情况的严重性,立刻进入了戒备状态,立刻提高了警惕。
当他们看到已经几乎全部到齐而且一个个都站得笔挺,表情严肃的文官集团的时候,朱樉不由得微微皱起了起了眉头,他的脸上露出了明显的不悦和厌恶的神情,嘴角向下撇着,显示出他内心的不满,他对这种刻意营造的,带有示威性质的场面感到很不舒服,也很不屑,觉得这是文官的惯用伎俩,是文官们惯用的手段。
朱棡侧过头,对站在身边的朱樉低声说道,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只有他们两人能听到:“老二,看来今天这朝堂上会有事情发生啊!而且看样子来者不善。”他的眼神中透着担忧和警惕,他敏锐地感觉到了局势的紧张和对立,预感到了麻烦的到来,预感到了冲突的可能。
朱棡眯着眼睛,仔细地扫视了一遍对面那群文官,显然他也看出来了眼前形势的严峻和针对性,他的眼神中透露出警惕和冷静,身体也不自觉地绷紧了,进入了戒备状态,他已经在心里做好了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的准备,不敢有丝毫大意,不敢有丝毫松懈。
他喃喃自语道,声音几乎只有自己能听到,像是在告诉自己:“我有一种不太好的感觉,总觉得今天不会太平。”
这种感觉让他很不安,心里有些发沉,他总觉得今天会有什么不利于他们这边的事情发生,而且可能是早有预谋的,这种预感很强烈,让他感到有些焦虑。
接着他又对朱樉补充说道,语气坚定,带着一股豁出去的劲儿:“这些家伙,我看他们的架势,感觉就是冲着我们来的,是特意针对我们的。”
他的手不自觉地握成了拳头,显示出他内心的决心,他已经做好了迎战和反击的准备,绝不退缩,绝不妥协。
朱樉听了自己三弟的话,冷哼一声说道,他的声音中带着明显的不屑和怒气:“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难道我们还怕他们这群只会动嘴皮子的文人不成?”
他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很有气势,透着一股武人的直率和蛮横,他显得很有信心,不把对方放在眼里,充满了武将的傲气,充满了不服输的精神。
朱樉说着,看了一眼身边显得有些紧张和不安的朱允熥,然后啪啪啪地用他那粗糙的,长年习武的大手掌,重重地拍了几下朱允熥那单薄的肩膀,疼得朱允熥忍不住龇牙咧嘴的,倒吸冷气,朱允熥忍不住缩了缩身子,想躲开又不敢真的躲开,只能硬撑着,朱樉的力道很大,拍得朱允熥肩膀生疼,但也让他稍微从紧张中分心了一些,注意力被转移了,心情也稍微放松了一些。
朱樉对朱允熥说道,他的语气豪迈,带着长辈的关怀和鼓励:“允熥啊,别怕,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二叔我就站在你身后呢,全力支持你!不就是一个区区的皇储之位么,你就放心大胆地和他争!老四支持你哥,那你二叔和三叔就坚决支持你!我们给你撑腰!”
这话说得掷地有声,在安静的殿外显得格外清晰,他明确地,公开地表示了对朱允熥的全力支持,也点明了今天的矛盾焦点,将立场摆在了明处,将态度表达得清清楚楚。
朱允熥:“……”
他一时不知该如何回应,只能沉默,只能低下头。
他低下头,看着自己的脚尖,没有立刻回答,心中五味杂陈,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对皇储之位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和渴望,觉得自己能力不足,但又不好直接反驳叔叔们的好意和强势安排,只能保持沉默,将复杂的心事埋在心底,将真实的想法隐藏起来。
经过了这一段时间在朝中的历练和见识,朱允熥已经不像曾经那样懦弱和胆小了,他变得稍微坚强了一些,胆子也大了一点,可是他对于这代表着无限权力和责任的皇储之位,依旧是不太想去主动争夺,内心有着本能的抗拒,有着天然的抵触。
他觉得这个位置太重了,压力太大了,自己可能承担不起,也做不好,他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犹豫,以及一丝不情愿,这种心情让他倍感压抑,让他感到十分困扰。
看着朱樉那一副“老子罩着你”,“天塌下来有我顶着”的霸道表情,朱允熥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更加低地垂下了头,他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既有对叔叔们如此支持自己的感激,又有对自己能力和意愿的无奈,还有一种被推着走的无力感,一种身不由己的感觉。
他感激叔叔们的力挺,但又对自己的能力和是否适合这个位置缺乏信心,也缺乏足够的动力,这种矛盾让他非常痛苦,让他感到十分为难。
……
偌大的奉天殿里,很快就被陆续进来的官员们站满了,文武百官按照各自的品级和职位,各就各位,殿内气氛庄重而肃穆,鸦雀无声,大家都在静静地等待着朝会正式开始的那一刻,连呼吸都刻意放轻了,连咳嗽都尽量忍住。
文武官员全都悉数到位了,没有任何人缺席,老朱也是在众人的等待中姗姗来迟,他缓步走上那高高在上的龙椅,步履沉稳,表情严肃,他的出现让殿内所有的官员都立刻肃然起敬,挺直了腰板,目光聚焦于皇帝一身,目光都集中在皇帝身上。
昨天晚上,老朱因为水泥试验成功的事情一时高兴,心情愉悦,批阅奏章比平时晚了半个多时辰,所以今天早上起床也就起得晚了一些,但他的精神看起来依旧很好,眼神锐利如常,看不出太多的疲惫,水泥的成功确实让他心情愉悦,连带着看奏章都顺眼了不少,处理政务也更有干劲,更有精神。
不过这个晚一些,也只是相对于老朱自己一贯的,非常早的上朝时间而言晚了一些,老朱日常都是天不亮就会到的,所以哪怕是今天起床晚了一些,他也依旧没有迟到,还是准时到达了,只是比他平时习惯的时间稍晚一点而已,并不影响朝会的正常开始,他对时间的把握一向很好,很有规律,是个勤勉的皇帝,是个守时的君主。
老朱稳稳地坐上了那把象征着最高权力的龙椅,定了定神之后,用他那双锐利的眼睛俯看下方的文武百官,他的目光缓缓地扫过站在个人的表情和状态,他的目光锐利而具有穿透力,让被看到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不敢直视,生怕被看出什么不妥,生怕被发现问题。
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人敢在这个时候随意开口说话,偌大的奉天殿里鸦雀无声,十分安静,安静到连一根细细的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清晰的声响,大家都屏息凝神,等待着皇帝开口,这种极致的安静反而让人感到一种无形的压抑和紧张,心跳声都仿佛被放大了,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在上朝之前,在殿外等待的时候,大家互相之间嘻嘻哈哈,交头接耳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也不会有人追究,可是老朱到了之后,正式场合下,大家可不敢再如此随意了,每个人都必须屏息凝神,保持肃静,生怕自己发出一点不该有的声响,引起皇帝的注意,皇帝的威严让所有人都不敢在这个时候有任何放肆的行为,谨守臣子的本分,遵守朝廷的规矩。
而老朱在扫视了下方一圈之后,凭借着他多年掌控朝局的经验,很快就察觉到了今天朝会的气氛有些不同寻常,他感觉到一种暗流在平静的表面下涌动,似乎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在了酝酿之中,他的政治嗅觉十分敏锐,对朝堂的气氛变化感知非常准确,立刻提高了警觉,立刻加强了观察。
老朱已经当了二十多年的皇帝了,他对于这朝堂上的各种气氛变化感知是非常敏锐的,任何细微的不寻常都很难逃过他敏锐的眼睛,今天这种安静的表面下隐藏的躁动感觉让他很在意,他立即在心里提高了警惕,开始留意是哪些人表现异常,试图找出这异常气氛的源头,试图找出问题的所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