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周子心经 > 杨韵冉老师的故事缩小版

杨韵冉老师的故事缩小版(1/2)

目录

她,是凌晨在海鲜饭店传菜到手脚僵硬的服务员;

是在工厂流水线拼命工作、产量超过所有人的打工妹;

也是咬着牙做销售、后来成了公司第一的新人;

更是在婚姻濒临崩塌时,走进关系课堂,重爱自己和家庭的妻子。

你也许在她光芒万丈的时刻见过她——

登上《商界评论》和《商界》杂志封面,帮助成千上万家庭走出情感困境。

但你不知道的是,这一切光的背后,是她一步一步踩着黑暗走过来的。

她就是——杨韵冉。

一个用自己的人生,证明“爱”不仅可以疗愈伤痕,也能照亮世界的女人。

1.她,生来没有退路

1986年,湖南沅江,一声婴啼划破寒风,杨老师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

这本该是一个家庭喜迎新生命的时刻,然而命运却在她生命的开篇写下了深深的暗色。仅仅两岁不到,母亲因产后抑郁而离世。尚在襁褓的弟弟被送给了舅舅家,而她则被托付给奶奶抚养。

同学的孤立、邻居的轻视以及亲戚的嘲笑,成了她童年挥之不去的阴影。

有人问过杨老师:“你恨你的母亲吗?”

她轻轻地笑着回答:“不恨,我爱她。我的母亲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抑郁就带走我,她给了我生命,也给了我亲自感受这个世界的机会。”

在失去母亲的那片空白里,奶奶成了她生命里最温暖的灯塔。

那个永远把所有的爱都留给她的老人,不仅是杨老师童年的守护者,更在她的人生里埋下了一个重要的信念:

“悲伤和痛苦都是有尽头的,就像天空不会一直下雨,总有雨停云散之时。”

2.用一份汗水换一份自由

小时候的杨老师家里贫困到什么程度?

杨老师从11岁起和父亲、后妈生活在一间用铁皮和塑料布搭成的小房子里。冬天冷得像冰窖,夏天热得像蒸笼。大风大雨时,屋里就刮起小风,下起小雨,七八个锅碗瓢盆接着漏下的水。

那样的环境里,她却从没放弃对生活的热望。

在16岁时,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偷偷跟着打工回来的同学,跑去了市里的海鲜饭店做服务员。

每天从早上七点到凌晨一两点,她端茶、倒水、传菜、擦桌子。一天当中,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其他时间基本都是站着。

“到晚上,我感觉自己的手脚都不属于自己了。”——这是她对那段生活的回忆。

可是,也就是在那段最累、最困顿的日子里,杨老师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

“以后我要当老板。那样就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

海鲜饭店干了三个月,恰逢表姐从外地工厂回来,说在流水线上每天能赚16块,比饭店多出一大截。

就这样,杨老师第一次离开家乡,进入工厂流水线,成为一名普通包装女工。

在那个机械轰鸣、日夜不分的环境里,大多数人是“拿多少钱干多少活”,而她拼命超额完成任务,产量很快超过了整条流水线上的所有人。

“我能获得成功,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严于律己,不断超越自己。”她后来这样总结。

3.世界被一点光照亮

2003年底,杨老师迎来了命运的转弯。

堂姐因为自学电脑、自考大专,跳出流水线,去当了办公室文员。

这一幕,彻底颠覆了杨老师对人生的认知:

“原来一个初中毕业的孩子,也能走出车间,也能去到更好的地方。”

于是她白天上班,晚上学电脑,硬是把自己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女孩,训练成了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新人。

这段时间,她看书、练习、模仿,拼命充电。

2004年,她终于离开工厂,进入一家工厂做办公室文员,月薪850元,成了她人生的巨大突破。

然而刚开始,她也迷失过。

“进办公室之后,我的工资高了,心态却变得浮躁。开始沉迷于逛街、娱乐,觉得这就是人生的全部。”

直到有一天,领导把她叫进办公室,轻声对她说:

“你希望自己四五十岁还在那个办公室待着吗?有一些工作,是吃青春饭的。你要知道,你未来能走多远,取决于你自己的能力。”

那一刻,她忽然惊醒,以全新的态度面对工作。她告诉自己:“杨韵冉,你要跟别人不一样!”

4.一张光盘,点燃了生命的方向

正是这个决定,让杨老师的人生迎来了又一次光明。

有一次,她跟着业务员出门,业务员花10块钱买了两张励志光盘,看完说没用,就随手扔在一旁。

杨老师捡起来,那一夜,她看得彻夜难眠。

原来销售并不是低声下气、点头哈腰,而是堂堂正正地为客户创造价值。

“一个认为销售没有尊严的人,肯定做不好销售;一个认为金钱肮脏的人,肯定赚不到钱。”

那一刻,她的世界彻底被点亮。

她跟主管坦白想做销售。主管没有反对,只建议她多看书再决定。

于是,她去图书馆办了50块钱的借书卡,白天上班,晚上泡在图书馆。

短短两个月,她看完了几乎超过过去九年义务教育的阅读量。

“我在书里读到了另一个世界,也开始相信:杨韵冉,你也可以成为他们,甚至超越他们。”

5.从倒数第一到销售冠军

2005年,她怀揣着梦想去了深圳。

进入销售行业,才发现现实的残酷:三天不出单就警告,七天不出单直接淘汰。

她从倒数第一名开始,领导几乎是凭一己之力保她下来,每隔几天就为她写一封保证书。

在漫长的电话推销里,她一口气打了几百通电话,嗓子都哑了。

第一单,她直到第27天才签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