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农书(2/2)
数据可能不准确,因为将世家隐户、黑户和十万关家军抛开外。
但总人口应该不会差太多,上下两三万已是极限。
换到后世来看,这个数字比儿戏还要儿戏。
不跟北京两千万人口比,就跟东北五线城市相比仍旧是少了太多太少。
人家可是有一百六十多万人。
就这还叫嚣人口流失严重!
当然,这是七年前的数据,这三年她甩开膀子经历收拢流民,人口数目应该能迫近二十万大关。
“我相信你们,”杨知月说,“尽快在开春前完成,绝不能耽误来年的春耕。”
春耕已然成为边塞要务中的要务,乐宁自然清楚轻重缓急,立刻派胸脯保证。
“之前安置温室大棚老农们在冯校长的召集下准备出书,这三年他们在各地忙活,对边塞的不同形态的土壤跟耕种环境极为了解,结合往年经验与新型农具,说不定能出一本似《齐民要术》那类足以流传千古的农书。”
“这是一件好事,”杨知月非常欣慰,“将农人们的智慧记录在册,长长久久地流传下去,或许后世子孙见了也要惊叹先辈的厉害。”
古代农书不多,虽然汉族是农耕文明,自上古时代便用双齿木凿、铲形石凿和骨凿来耕种土地,周代就有金属农具的产生,也有类《节气歌》和《四民月令》等农书。
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民因为地位较低,他们很少能机会将自身的智慧记录在书册上,知识多靠口口相传。
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特别当杨知月意识到当下的农民多么具有创造性。
早些年从系统兑换出的玉米和红薯在老农的巧手下落地生根,并以其巨大的数量优势喂养当地百姓,现在已经成为麾下百姓的主要耕种产物,粮仓被两物塞得满满当当。
如果没有这些兢兢业业的老农们,她无论如何也不能策马向前。
只因他们用智慧和汗水造就了不可想象的奇迹,杨知月才有底气肖想大军和边塞异族。
不然哪来那么多粮食啊!
“等到这事成了,你记得将农书放进图书馆,叫士子文人们都来瞧瞧。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他们也不落人后。”
乐宁一口应下。
提起图书馆,他又不得不感叹:“开办图书馆并对外开放这事做得太妙了,主公还是得您。我的不少朋友原本不愿来武川,听闻有书馆可免费阅读,还能抄写存书时,那些动摇瞬间消失,估计现在正连夜赶来,生怕晚了一步。”
图书馆不算新鲜物,怀荒的最初学校便设有小型图书馆。
当时因规模和收容书籍数目不多,并没有溅起太多浪花。
直到杨知月跟杨仆重逢,借由弘农杨氏的收藏,图书馆焕发新机,添加许多不为外人所见的孤本和残本。
这简直是一座敞开的宝库,正面向全体文人展开。
原本杨知月在文人中名声不太好,此事一经传出,不说断崖式上升,至少去了很多抵触者。
毕竟免费看了人家的藏书,多少要给点面子。
可她的计划远远不止于此。
“等人到达一定数目便让县衙放出招人入仕的告示,绝不能错过这些上好的人才。”
交代完琐碎之事,杨知月重新埋头办公。
趁着严寒没到,还有好些事情要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