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假千金绑定神豪系统,养崽爆红了 > 第二百六十七章 番外墨小染篇(五十八)

第二百六十七章 番外墨小染篇(五十八)(1/2)

目录

台下座无虚席,除了与会嘉宾,还有众多来自全球各地的媒体记者。

在几位欧美学者从西方哲学、法律角度阐述了AI伦理的框架后,轮到了墨小染发言。

她缓步走上讲台,调整了一下麦克风,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

巨大的屏幕上投映出她的标题——《“仁”与“理”:东方智慧视角下的科技伦理构建》。

她没有使用复杂的ppt动画,而是以清晰沉稳的英语,从一个小故事开始:一位中国古代工匠在制作精密器械时,不仅追求技术的精准,更注重器物与使用者的“心意相通”,追求一种“技近乎道”的境界。

“在东方文化中,‘技术’从来不仅仅是工具,它承载着价值,关乎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墨小染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会场,“我们强调‘仁’,即同情、共情与责任,这要求科技发展必须关注其社会影响和人文关怀;我们也注重‘理’,即规律、逻辑与平衡,这要求我们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保持谨慎与克制。”

她将“启明”在AI教育产品中,如何通过算法设计避免加剧教育不平等、如何保护用户数据隐私与心智健康的实践案例,与“仁”和“理”的理念相结合,进行了生动阐述。

她提出,未来的科技伦理,不应是冰冷的规则条款堆砌,而应是一种内化于技术设计之初的、充满人文温度的“心智模式”。

“真正的‘跨文明对话’,”墨小染总结道,“不是寻求一个统一的、僵化的标准,而是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相互启发,彼此丰富,共同为科技这匹强大的‘骏马’,寻找到通往更美好未来的‘缰绳’。”

她的发言,既有哲学高度,又有实践支撑,逻辑清晰,语言优美,为论坛带来了一股清新而深邃的东方之风。

提问环节,一位来自某美国顶尖科技公司的资深研究员提出了质疑:“墨女士,您的观点很有趣。但恕我直言,您所描述的这种充满‘人情味’的AI,听起来更像是一种哲学愿景,在工程实践上如何实现?尤其是在商业利益驱动下,这种‘仁’的准则是否过于理想化?”

这个问题相当尖锐,直指核心矛盾。

全场目光聚焦在墨小染身上。

她不慌不忙,微微一笑,回应道:“感谢您的提问。首先,愿景指引方向。如果没有对更美好未来的想象,科技可能只会停留在效率提升的工具层面。其次,‘仁’并非意味着放弃效率或商业价值。恰恰相反,关注长期用户福祉和社会信任,本身就是最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启明’的实践已经证明,负责任的技术同样可以创造巨大的商业成功。最后,关于工程实现,这确实充满挑战,但这正是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将伦理原则,转化为可测量、可审计、可嵌入开发流程的技术规范。这需要全球工程师、伦理学家、人文学者的跨界合作。”

她顿了顿,目光坚定地看着那位提问者:“如果我们因为困难就放弃对‘善’的追求,那才是对科技最大的不负责任。”

有理有据,不卑不亢,既回应了质疑,又再次升华了主题。

台下沉默片刻,随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连那位提问的研究员,也在微微愣神后,露出了深思的表情,继而轻轻点头。

分论坛大获成功。

会后,墨小染成了许多与会者争相交流的对象。

她从容应对,与不同背景的学者、企业家交换着名片与观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