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想多了(2/2)
黄耀之深受打击,一度厌学,在外游历四年方归,见识过人间疾苦人情百态的黄耀之,显然比几年前成熟了许多,一腔报国之心死灰复燃,在昌平二十八年再度赴考。
这一次终于金榜题名,且以三甲第一的身份被点为状元,从此开始他的仕途生涯。
据李老太爷的故事中说,黄耀之为人聪明通达,一腔报国之心灼灼,再兼黄家族人子弟众多,仕途可谓顺风顺水,不过二十年便登上首辅之位,自此拉开了他统治内阁长达十年的序幕。
他算是大周朝自建朝以来,最年轻的首辅,也是大周朝在位时间最长,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
只可惜,就如所有辉煌的朝代终有走向灭亡的那一天一般,几乎所有位居高位的官员也都有跌下泥沼的一天。
黄耀之一生遂顺,仕途畅通。大概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这是天定的律例。一个人遂顺得太久了,就积累出一个更大的不顺。
黄耀之生平遇到的第一个不顺,也就是他此生最大的不顺,至使他从云端跌进泥沼,也给荆州黄家带来了灭顶之灾。
那似乎是太康十二年的事。
那一年北部潞州仓州等九州十八府先是大旱,接着又是涝,做为内阁首辅黄耀之赈灾不利,至于北方饿殍遍野,民变频起。
而这一次被宁太后和长公主联合百官弹劾相逼的人变成了黄耀之。
他和前首辅一样被迫致仕,却没有前首辅安然老死的幸运。
就在黄耀之归乡途中,他的得意门生袁明昌上书告发,仓州等地之所以民不聊生,是黄耀之中饱私囊,将朝廷赈灾的粮食换成陈粮烂米,致使百姓多中毒或害病而亡,还拿出黄耀之写给他的亲笔书信做为证物。
袁明昌时任仓州知府。
就是这封信让一直维护他,直到他上书致仕都在挽留他的皇帝震怒。
黄耀之还没有回到家乡,抄家流放旨意已先一步到达。
百年世家的黄家就这么分崩离析。
黄耀之九月初流放,十一月初在接近流放地和州时,沐浴净身,向北跪拜后,自缢而亡。
当月裴鸣宣的生母黄氏病倒,十二月身亡。次年正月,因母亡故而大病一场的裴鸣宣被送往湖州老家。
这年八月,裴鸣宣的父亲裴启业连一年孝期都没过,就迎娶了继母范氏。
而接任黄耀之成为内阁首辅的正是范氏父亲范其峰的座主齐大人。而这个齐大人就是李老太爷嘴里一骂着的奸臣,是导致黄耀之被逼致仕的主凶之一。
这一段故事实在太长,也太过久远,又非亲身经历,离自己也十万八千里,沈乐妍努力回想串联到现在,已经觉得很累脑子了。
便就此打住。
总之,当时黄耀之身为首辅时,裴鸣宣的父亲乃是工部正五品屯田司郎中,娶了范氏之后,如今已是正三品的工部左侍郎了。
裴家若没有趋利避害的意思,怎么会在前老丈人才刚被抄,紧接着又娶了“仇人”的门生之女。进而还加官进爵呢?
裴家应该不愿意看到这位裴三少爷再和黄家人有任何往来,更不愿看到黄家人被解救。
所以,他才要瞒着裴家人,至使无人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