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又一个热闹的小定礼(2/2)
走的时候,大家已说定,大定礼就放在秋后,或者腊月里,翻过年春上成亲。至于准日子,却还是没说定。
小张氏说过那话之后,见月牙吐了吐舌,缩到一旁不吭声了。大河和梦生还是面带不满,宋大海则是眉头微皱不作声。
心知这门亲,这几个人都是赞同的,也拦着明月没让她再说旁的。等到宋大海几个走了后,又开解叮咛了她些,诸如姊妹们大了,将来各是各的一家人,一家人不管两家事的,让宋明月只顾着自己就好。让她到了小定那天,别给人脸子瞧,再有,宋大海终是她亲哥哥,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自己年纪也不小了,将来她嫁了后,有什么事儿,即使是能管,又能管几年?宋明月最后还得指着娘家亲兄弟出力。和娘家大嫂处好了,将来自己也得益。
更何况,李恬家的情形,她也略略从李长亮嘴里知道了不少,这位李家二姑娘可不是半丝本事没有,只知道围着锅台转的主儿。有这么个有主意的人掌着家,将来李家和宋家,指不定要走高到什么份儿上,超过柳家兴许也是不几年的事儿。
宋明月将来说不定还得指着他们帮衬等等。
宋明月其实心里明白,小姨和亲娘亲哥哥还是不同的,到了小张氏家倒刻意收敛了不少性子。她怕小张氏烦她,当时下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到底心气不平。
到了八月初六小定礼当天,一进李恬家的院子,就遥遥冲着因为今儿有喜,破例换了身梅子红的长裙儿,头上梳了时兴的纂,插着根碧玉梅花簪子,端坐在堂屋西间窗下,任众妇人打趣的李恬瞪眼。
何明家的和大牛媳妇等人为着李恬的小定礼,算是把方方面面都想到了。什么人有可能生事找茬子,什么人有可能说些不合时宜的话破坏气氛等等。而这些人,早就安排了专人重点盯防。
还没等李恬接收她的眼神儿,大家注意到她的不满,何明家的就带着英子笑迎过来了,明着是让小张氏,其实是堵宋明月,连笑带让的,把人给让到厨房门口的树下,早摆下的桌子那儿去。
那儿早有大牛媳妇和李守成媳妇并王氏还有早到的李月莲在支应着今儿到来的女客,一见何明家的领人过来,几个妇人,一涌而上,把这姨甥俩团团围住,又是端茶倒水,又是殷勤客套,直说的笑的小张氏和宋明月连个话缝都没法子插进去,更别提目光外泄了。
小张氏不免暗笑不已,宋明月却气青了脸。
不止宋明月受了如此待遇,比她晚到了一会的宋大海的舅母廖氏和她家的俩闺女也一样。气得原本进了院子,看见这满院子比人家成亲还热闹的场面,想尖着嗓子阴阳怪气几句的廖氏,一句话没说完,也青了脸。
宋家就这么两家正经的亲戚,等人都到了后,大家没了接客待客的任务,便都聚在院中说话儿。
男人是围着宋大海打趣儿,妇人们是围着李恬打趣儿。
李恬这小定礼,因为宋家就是本村的人缘故,宋大海的为人在村子里也是有口碑的,更因村子里现有好些人都靠着宋大河和李长亮赚些小钱,是以,比李好那会儿更热闹。
但凡和两家沾些边,或者从前打过交道的人家都来了。这些人多数都是不打算留下吃宴,也没添什么重礼,不过是一把干菜,一兜子杂粮什么的,只是过来凑个人场,添个热闹。
饶是如今儿留下吃宴的人也不少。原本李恬李好还打算和李好定亲那会儿一样,请近邻妇人帮着做宴,是高婆婆说,他们自家就是做这行当的,到了有事的时候,哪能再去请旁人?
反正高大壮这个姐夫已是稳稳的了,现在不用他什么时候用?
于是今儿的小定宴,却是高大壮顶了大头,又叫三牛银山几个充作跑堂的,至于打杂的人手却是何明家的李好柳春花几个,不过,这些杂事儿,早在客到之前,也都做完了。这会儿也没什么活计,只管等着菜好开宴就成了。
李好下小定那会儿,老李头虽然来了,可是心里还正沉心,也是自觉街坊邻里看他的笑话,放不开。眼下事情已以彻底摊开了,老李头反而破罐子破摔,也跟着放开了。
自李恬姥爷一来,就拉着他不住地说道李恬家的事儿。说着说着,就想到了去年麦收卖点心那会儿,李陈氏打秋风未果找茬子,李恬姥爷到老宅时,俩老头当时的心境。
老李头十分的感慨,“老哥哥,再不想,当时她二舅母说的那些提气话,转眼就成真了。这即是老天有眼,也是你们家的底子好,叫咱们两家出了这么一个能干懂事,咋夸都不为的女娃子!”
李恬姥爷见他说着说着,眼里就带了几分湿意,就拍拍他的胳膊笑道,“闺女嫁到你们家,就是你们家的人了。咋能说是我们家的底子好呢,这丫头可是姓李的!”
这话老李头受之有愧,可这会也不是分辩这个的时候,就抬手抹了下眼叹道,“甭管是谁家的底子好,他们这眼下,可真是个好。”
李恬姥爷看着眼下比去年愈发葳蕤兴旺的模样,自是感慨不已,“可不是真是个好,这十里八乡,再没有比她家更好的了。”
老李头因他的话,也抬眼往四周巡视了一圈子,转而和李恬姥爷笑,“我呀,这些年没少办错事,差不多是桩桩办,桩桩错。但是今儿我敢挺直胸脯说一句,这桩事儿,我办的再不会错!”
李恬姥爷就笑着接话,“那咋会错呢?人是好人才,家又不离家,兄弟姊妹离得近近的帮衬着,与她,与亮小子几个,那都是天大好的事儿!这可是一丝丝错都挑不出来!”顿了下,又宽慰老李头,“要说从前的事儿,也没错。只不过中间出了岔子。可出岔子又是谁愿意的,谁又能想到的?”
老李头倒有心坦白一下,李老二坑办丧坑李恬银子那事儿,他的所思所想,只不过,话到嘴边,又觉得不合时宜,且说起来话太长了,只得按下,改日凑了空子再说。
进而把话头一转,指着南山上已种上果子树的山头和李恬姥爷说了起来。
不止这俩老头,今儿在场的男人妇人们,打趣了两个当事人一番,都不约而同地扯起两家眼下张罗的一摊子来。有借此畅想将来何明几家将来的好日子的,也有出主意怎么更好侍弄果园的,也有发愁果子大量下市将来怎么售卖的。
人语声说笑声和着厨房里飘出来的阵阵香气,盈盈满满地充盈了一院子。
八月初六,已是仲秋时分,天气早凉爽下来,秋风爽利,阳光爽落,点点金光,从已开稀疏的槐树和枣子枝叶间洒下来,在人脸上和在树下休憩的鸡鸭身上跳跃着,梅豆丝瓜葫芦,累累爬满了墙头,有些还高高吊在树枝上头。这让置身人群之中,听着满耳的人语欢笑,看着满眼的喜笑颜开的李恬,不由得感慨,原来,还有比去年她和李好大发感慨时更好的日子!
大家说说笑笑的,将到午时,高大壮总算做好了七八桌宴。时候也不早了,何明和何金山这一对主事的父子,就张罗着招呼大家入席。
大家你扯我,我招呼你的,说说笑笑的,还没坐定,就见一辆驴子车如飞般疾驶到院门口,“吁”的一声停定,紧接着从车上跳下来一人,大家一齐转头,见来的却是本该远在百里之外,正忙着赚钱的宋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