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中秋(二)(2/2)
但面儿上却仍旧不显半点不耐烦,一边把点心递给闻讯出来的村里正家的大儿子,一边扭头朝那村人笑,“要说数啊,我这会儿还真没有。这生意又不是我们家自己个儿的,好几家合伙的呢。”
说着,朝那几人微微笑了下,就别了村里正等人,往家去了。走到枣子园那里,见李长亮和宋大河在塘子边捞鱼,李恬脚一拐,穿过枣子园走过去,笑问他俩,“逮到鱼了么?”
李长亮忙兴奋地把身边的鱼篓子一举,“二姐你看,两条大乌棒子呢!”
李恬往鱼篓里伸头一瞧,果然见竹篓底部有两条约一斤半左右的大黑鱼,就笑了,“那成,你们再捞捞,要是捞得多,待会儿再给何叔他们一家送一条。”
就抬脚往何明家去了。
买山头并改立枣子园的契子,都是她自己个盘算,还没来得及和何明两口子透话儿呢,趁着这会儿没事儿,得赶紧先把这件事给说一说,而且买山头到底需要多少银子,将来按什么税制交税,李恬还是俩眼一摸黑。
不把这事儿探个明白,接下来的计划也没办法实施。
她到时,何嬷嬷正带着英子三巧和春晓在厨房里忙活,何明两口子和何金山正坐在当院里,一边剥苞谷皮,一边说着家里往前冬播的安排,一见她又来了,何明家的就笑道,“大过节的,你不说在家好好呆着,歇一会子,又跑我们家来干啥?”
李恬笑呵呵地走过去,在她身边坐下,一边帮着剥苞谷皮,一边把自己的想法说了。
一听她往前还要买山头,何金山就哎哟一声,“恬姐儿啊,你这还让不让人活了?”说着又懊恼地和何明两口子道,“要是早知道她又要起一摊子,麦收后,我就不往府城去了!”
赚工钱多少还在其次,关键是他错过了李恬这个红红火火的热闹劲儿。
李恬就笑看了他一眼,“那金山哥往前就别去了呗。”顿了下,又笑和何明家的道,“婶子,要不,你们往前或是赁或是买,也弄个山头?到时候,咱们两家还做伴儿,天天一块上山下河的,不也挺乐呵。”
何明家的还真动心,大儿子往前成了亲,总不好天天往外头跑。而若是只顾家里的几亩地,在李恬没抛出这想法之前,也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可有她这个爱操持,一心图大的在边上做比照,何明家的就觉得只单种几亩地,好似是有点太笨太憨了,放在眼前的银子都不知道去赚。
就去看何明和何金山。
何金山是自打八月初十一回来,看见李恬家的红火劲儿,就一直动着心思呢。这几天母子几个在家也议了好几回在南山上种果树的可行性,只是那会儿李恬没透过这话,大家觉得投入大太,心里也没底,议了几回都放下了。
这回一听李恬的话,立马兴奋地点头,“好啊好啊!就是……”说着,他脸带难色地道,“……就是咱不会侍弄果树,怕到时候种不好。”
“这有啥种不好的?”李恬转身往南山一指,“甭说咱们精心照料的果子树了,你看南山上那些天生天长的野果子树,一年不也结好些果子么?再不然,等到咱们把这一摊子弄起来,咱们两家合伙请一个懂行的老把式帮咱照看着,等到人家帮咱照看几年,咱们自家也就有经验了,到时候再自家上手呗!”
“恬姐儿说的也是个法子!”何明瞅着南边那一溜连绵起伏的南山定了会神,一拍腿做了决定,“成,就这么定了!”顿了下又和李恬笑,“就是恬姐儿,真要弄什么山头,你何叔手里可没那么些银子,你还得帮帮你何叔。”
“那是自然的。”李恬呵呵笑了一声,得瑟地拍拍自己的腰间,“早先一直得何叔你们帮衬,我早卯足劲儿等着有帮衬你们那一天呢!”
说定这件事,李恬又问了何明些,诸如山头要买多少银子,若是租赁的话需要多少银子,税赋多少等等。
听他说,白石镇上那边似乎有人买山头,一个不大不小的山头,差不多八九十两银子,租赁他倒不清楚。而税赋的话,据说是按商税中山泽税来缴纳。
李恬心里就略微有了谱,这也和她的预期差不多。毕竟山头虽然大,但是产出低,又不能种粮食什么的。这个价儿李恬觉得还是靠谱的。而且她这些日子也问了宋大江一些关于税收的问题。
时下其实重要的还是农业税,也就是粮税和丁口赋。商税相比较农业税来说,还是比较低的。据宋大江说,年利在三十两以下的小商贩是不需要交税的。而不同档次的商贩,缴税的税率也不太一样。
统了总来说,商税整体而言,比时下二十税一的田税,还要低一些。
因眼下田里还正忙,就连衙门也要忙敦促秋收什么的,一时也没法子着手办。大家就商定,等到往前得闲了,先去衙门走一趟,亲自打听一下,再拐回头说这件事,李恬就一手捏着何嬷嬷才刚炸好的菜角子,一边吃一边往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