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卖菜六人行(一)(1/2)
就这么着,李恬先带着一行人去了月牙说的地方,挖了一篮子的诸葛菜;又去了春晓说的地方,可着三丫头李静的篮子,往里满满装了一篮子扫帚苗;又跑到通往村子的溪岸边挖了好些野葱蒜,最后一行人回到家,一刻不停地拿竹竿绑了镰刀到宋家院子里捋槐花去了。
等捋完槐花,日头已沉到树梢之下了。跑了这大半天,李恬已经有些累了,那几个小丫头的兴致却一点不减。
回到家一刻不停地开始上手收拾野菜。野芹菜、扫帚苗、野葱蒜、诸葛菜,一棵一棵的择去黄叶老杆儿,拿到溪边洗干净,又拿浸湿的麦秸一捆一捆地细细捆好。槐花则挑了一遍又一遍,务必保证里头没有一片叶子一根细梗。
李好见几个小丫头今儿兴致格外高,天都擦黑了,还兴奋地不住咭咭呱呱地说着明儿卖菜的事儿不想回家。便提议让几个小丫头夜里住在自家,即然高兴就让她们彻底高兴一回。
至于长亮长安这俩小子,干脆撵他们去宋家睡,正好宋大海不在家,也让他们去陪陪大河和梦生俩小子。
还没乐呵够的小丫头们一听李好的安排,更是如孙猴子冲出了五指山,一涌进屋,脱了鞋上了炕,就满炕的翻滚扑腾起来,连带也把小妞妞逗得嘎嘎直乐。
高高低低清脆的笑声,倒给初夏的李家小院儿凭添了不少温馨。
只是李恬低估了这几个小丫头的兴奋劲儿闹腾劲儿,头天晚上足乐到三更,还不想睡。第二天一早,天才刚蒙蒙亮,就又兴高采烈的起了身,死拽活拽的把李恬从炕上拽起来,连饭都没让她安生吃一顿,就紧着催她去镇上。
李恬看着这一群昨儿在她眼里,还心生怜惜,这才一夜功夫就闹腾得她恨不得一个个上手掐死的小丫头,无奈地叹了口气,认命地放下饭碗,背上竹篓,带着这一群小魔星出了家门儿。
沿着东山脚下的小道,过了村中的大道,直往北去。
出了村,视野开阔起来,已四月初了,已近立夏的节气,郊野的风温温,带着青草的气息拂过面颊,因为没睡足而有些蔫蔫的李恬,兴致立马又高涨起来。看着田间的景致和几个小丫头一路说说笑笑的,到了镇上。
下汤镇只所以能成为这方圆十来里的大镇,一来是地势平整,二来也沾了周边这连绵起伏的大山的光。
下河村因就在山边边上,土地也多些,操持山货买卖的人并不多。但是下汤镇东边的十来个村落,因地势窄狭,且山势平缓,山里的产出也多些。听人说,那边的村民一年到头都要上山。但凡是山里产的野草、草药、木耳山货没有他们不倒腾的,再有,那边的山林也密,听人说,山中正有一条通往外头的大河,运送木料也比这边更便宜一些。
有产出,自然就有商人往来,下汤镇又靠着官道,往北不过七八十里就林州府,交便也算便利,是以下汤镇不但比别的镇子大些,也比旁处繁华不少。
镇子横直街相交处,略靠北的地方,就有一个专门的菜市,虽然不大,但比起那些只能沿街叫卖的镇子,已然好出不少了。
从前李清河和刘氏在的时候,总愿意带着孩子们四处走走,原主没少跟着往镇上来,也算熟门熟路。
进了镇,一刻没停留,直奔菜市街。这会才刚辰正时分,菜市街上还有些冷清,除了那些固定的摊位,道边只有零星两三户卖菜的人家。
李恬边走边瞧,见他们卖的和自家卖的差不多。刺头菜、香椿芽、野葱蒜,当然也少不了正值时令的槐花,更让李恬诧异惊喜的是,那位年约六旬的卖菜老者摊位上还摆着几小把鲜嫩嫩的野花椒叶!
正想上前问一问,就听身后有一个声音“咦”了一声,“这不是李姑娘么?”
李恬闻声转头,见自己身后五六步开外立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年青,穿着一身洁净的青布衣裳,头顶还顶一顶同色的青布帽子,正侧着身子朝她打量,正是之前接待她的那个蔡记肉铺的伙计
李恬惊喜地笑道,“哟,是申小哥儿啊,你这一大早的忙什么?”
申小哥儿把手上篮子往上拎了拎,笑,“帮我们掌柜的买菜呢。”见李恬带着一群小丫头,身后的竹篓里,个个都是塞得满满当当的,他疑惑地问,“你这是……”
李恬就笑着说了来卖钱的事儿。一边说还一边卸下竹篓,抄了几把水芹菜就往他篮子里塞,“上回多亏了你,我们那生意才能做得那么顺,原还说,等忙完了专程到镇上来谢谢你呢,可是家里的事儿也多,一忙就忙忘了。这也不是啥好东西,你和你们掌柜的换换口味儿尝个鲜儿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