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法剑斩骄侯,钦差南下正国纲(2/2)
“诸位,在下曾听闻当今圣上为防地方官官相护,特设御史台独立于外朝。”
“依据《秦典》,凡民间有重大冤情,地方不理,可直接向御史台在各地的巡察分部申诉!”
按照那名行商的指引,村民不久之后就写了一份借助数百人按满了血红手印的血书。
这份诉状,没有再经过郡守府,而是通过御史台专设的、绕过所有地方行政体系的渠道,快马加鞭的抵达了御史大夫的案头。
“御史台?!”
嬴政的心神一震,想到了之前天幕所示御史台的作用。
独立于‘三省’之外,是能够约束官吏的‘神剑’,按照昭武帝设立的‘三省六部’制,连军功勋贵都能约束吗?
而朝堂上,也因为这份血书掀起了轩然大波。
一些将领们,纷纷出面为厉侯求情。
“陛下,樊将军劳苦功高,或是一时糊涂,还请念其旧功,从轻发落!”
“区区几百亩地,何至于动摇国本?不如让其退还田地,赔偿钱款了事,也好全了功臣体面。”
尚书省的一些老臣,也认为不应将事情闹大,以免伤了军方之心。
朝会之上,昭武帝端坐御座,面沉似水,一言不发。
他没有表态,只是将此案,依制发往中书省,命其草拟处理意见。
所有人都认为,这不过是走个过场,最终大概率会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但是,他们低估了昭武帝的决心。
而且通过‘大考’进入权力中枢的‘天子门生’,也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锐气。
一位年轻的中书省官吏陈由,依据《秦典》和《民法》的条例,将厉侯的罪行和律法一一对应。
更是草拟了一份措辞严厉、要求“依法严办,削爵流放,绝不姑息”的敕令草案。
这份草案送到门下省,立刻引起了争议。
有老成持重的侍郎认为此举太过激进,恐引发军中不满。
但负责审核此案的给事中(门下省官员),他立刻拍案而起,慷慨陈词:“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此乃法家精髓,亦是陛下修律之本意!”
“若今日功臣便可枉法,明日宗室亦可效仿,长此以往,新法将形同虚设,国将不国!”
“功,当赏于庙堂;罪,必罚于市朝!功过不能相抵!”
最终,在门下省侍中的力挺之下,这份强硬的草案,被盖上了鲜红的副署印信,与御史台的奏章一同,呈送到了昭武帝的御前。
御座之上,昭武帝看着这份奏疏,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
他提起朱笔,在奏疏末尾,重重地批下了两个大字:
“准奏!”
随即,一道震惊朝野的旨意下达:
任命草拟此敕令的中书舍人陈由为主使,持节南下;由御史台派出精干御史为副使,协同办案;并特派一队“羽林卫”,随行护卫。
一支代表着帝国最高意志与法律尊严的钦差队伍,浩浩荡荡,奔赴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