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卅一碗面(1/2)
第卅一碗面
农家饭粗犷, 却着实让人有食欲。
它们不靠精致调味,不靠优美摆盘,只是在夏日傍晚的小院中的小桌上疏疏朗朗地摆着几个菜, 全都是就地取材的家常菜。
从院里的小菜园里摘的豆角、刚刨出来的新鲜土豆、架子上的西红柿已经熟透了,还有新鲜的辣椒生菜、郁郁葱葱的小葱……只需要放一些盐, 这些菜就能让人吃上几碗白饭了。
在大干朝,有次姜月微和师父照例宿在破庙里,她还和师父畅想过:等哪天她们不再东躲西藏,也不用每天赶路时, 她们两个靠摆个小吃摊肯定就能赚到一套房子钱。
到时候, 她们也在城郊买个小院子, 种花种地,搭个葡萄架、再弄个秋千摇椅。
夏天每日都要在院子里各处熏上艾草, 她就蹲在黄瓜架前摘了黄瓜直接吃, 肯定清爽鲜甜!
只是这个梦想还没实现,她就跑到这里来了。
姜月微听着蔡姐的描述就想起了这一茬, 来之后也没好好吃过这种美味,馋得不行。
反正今天不管萧岱吃不吃, 她肯定要和蔡姐尝尝这农家菜的。
到了她家人住的那一排房屋前, 姜月微就闻到了炖排骨的香味。
“还有一个锅要做铁锅炖鱼, 我跟他们说了你们来,他们去捞一条大一点的鱼, 七八斤肯定够吃了。里面再放点豆腐。豆腐都是我们自家收的黄豆磨的, 专门用酸浆水点的,豆香味特别浓, 你们就吃去吧,保准你们吃了一顿想两……小枫, 都快吃饭了,你这着急忙慌地干嘛去?”
蔡姐兴高采烈地在前面介绍,忽然看到她侄女从远处跑过来,手里还拿着什么东西。等她过来才看到是一包挂面。
叫小枫的女孩才十几岁的模样,因为跑得有点快,叫上那双粉拖鞋都快划到脚踝了。
见是姑姑在叫她,忙刹车停下来,喘着粗气说:“那家、那家客人又说、要在这吃午饭。他们吃不惯炖排骨,二叔说给他们、炖鱼,结果、那家有老人,吵着要吃、吃碗阳春面。二叔去前面给他们做去了……”
蔡姐疑惑:“阳春面挺好做的呀,前面猪油细面都有,你还这么着急干嘛,小心摔了。”
小枫正一手撑着膝盖,闻言摆手:“不是,人家说味不对,面条也不行。二叔就让我拿挂面试试,不然也没别的面了。”
蔡姐拧眉,这家人来了之后原本玩得挺好的,后来在午饭上磨磨唧唧太久,一会儿不吃排骨,一会儿又吃不惯鱼。不知道是怕花钱还是真的口儿高。现在怎么又生出这么多事来。
蔡姐正想让姜月微他们自己往后去,就见姜月微弯腰问小枫:“阳春面,老人是江南人吗?你二叔那碗面怎么做的,能跟我说说吗?”
小枫看了看蔡姐,蔡姐才和姜月微他们解释了这几位客人:“好像是一家三口是在这边工作,老人应该是他们爷爷辈的朋友,说是宝岛那边回来的。他二叔那厨艺都是我教的,就是咱们普通阳春面的做法。”
蔡姐说了个大概,小枫听后频频点头,“那位爷爷一直说味道不对、不是这个味儿。但看着好像有点……反正像个小孩似的。”
姜月微点头:“可能是口味不一样,宝岛那边的阳春面和江南、岭南做法都不同,单说他们那边新老做法也不一样。”
蔡姐两手一拍:“你看我真是傻,家里有佛不知道拜,你可不就是开面馆的,肯定知道的比我们多。小姜,姐请你帮个忙。你不用做,就在旁边指挥一下我弟弟,你看行不行?”
这种手艺就怕是人家秘方,更何况姜月微家是做面条生意的,蔡姐其实也没抱多大希望。大不了这单生意她不做了,给他们免了今天的费用,再送点东西好了。
姜月微却欣然点头,似乎只觉得这是在教怎么做西红柿炒蛋一样,大众都会的菜有什么可隐瞒的。
蔡姐喜出望外,姜月微就准备跟她们一起去前面。
她转身时看见萧岱才想起来,对萧岱说,让他先去吃饭。
萧岱眉梢微动,问她:“你不先吃?”
做厨师这行总是不能按点吃饭的,姜月微已经习惯了。而且让那么大岁数的老人饿着肚子等着,她也于心不忍。
听小枫的描述,恐怕那老人也有护士说的什么阿尔兹海默症,那就更得顺着他。
姜月微想说不吃了,蔡姐一拍脑门,“瞧我!这样,排骨应该差不多了,你要不先吃一口垫垫,我先过去。你告诉我要先准备什么,我们先弄着。”
“不差这一点时间,我们先去吧。”姜月微说着就拉着小枫走。
蔡姐没劝动,转身跟萧岱说了一声,让他先去厨房,不用等他们,她也快步跟上了姜月微的步伐。
萧岱看着三人离去的背影,他转身走去厨房。只是没坐下等着吃,而是问蔡姐的老公要了个杯子,问道:“大哥,你们这里红糖在哪?还有,我想烧壶热水。”
·
姜月微和蔡姐、小枫很快就来到了前面另一片地方。
来到这边姜月微才觉得这农庄确实很大,她都有点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刚才她和萧岱在的那个厨房和棚子搭成了茅草屋的样子,地上也用碎石铺路,最外面还围着一圈篱笆栅栏,进门时的门头都搭着茅草,俨然一副古时农家小院的样子。
这边就不同了,几幢二层小楼凑在一起,道路也铺得平整。离着那荷塘不算近,却能将池塘、远山的景色尽收眼底。
明显能看出来,那边是供农庄主人的亲朋私密小聚的,这边就是为了让游客住得舒服、玩得开心。
姜月微跟着蔡姐在消毒间穿了厨师的衣服才进了后厨,小枫只能在外面等着。
她进去后感叹:“蔡姐,您这里弄得也太正规了!”
不仅进后厨要消毒换衣服,后厨都统一着装,还要求不能在后厨抽烟,就连蔡姐弟弟都得遵守。
蔡姐不好意思地笑了:“这还是小枫她二叔提出来的。她二叔原来是开养猪厂的,这一套流程都习惯了。”
姜月微:“……”
有点聊不下去了。
她和蔡姐一进后厨,就有个精瘦的男人疾步走了过来,还带着主厨的帽子:“姐,挂面拿来了吗?”
他们这里都是给客人做菜的地方,都是他家的特色农家菜,很少有人吃面的,更别说挂面了。
他们只定时储备一点面条,就怕万一有客人过生日要吃长寿面。
现在那点面条做完那老人还说不对味,快把蔡姐弟弟愁死了。
见蔡姐手上空空,他正想去喊小枫,被蔡姐拦下了:“这是我朋友,小姜老板,专门做面条生意的,她知道怎么做。”
精瘦男人这才看见姜月微,迟疑了一下,又看了眼他姐姐。
平时蔡姐很好说话,但正经事上说一不二,他也不好意思直接质疑姜月微,当着她的面又不能大喇喇地问蔡姐:“她这么年轻能行吗?”
蔡姐弟弟只好忍下焦急,对姜月微说:“阳春面我就知道一种做法,但也尝试了一下用猪油或者用鸡汤,反正都试过了,老爷子都说不对味儿。”
姜月微没先说怎么做,只是问:“听蔡姐说老爷子是从宝岛那边来的,年纪很大吗?”
这把蔡姐弟弟问愣住了,他不知道这两者有什么关系,看了眼蔡姐还是老实回道:“对,看样子应该七八十了。不过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
姜月微了然,这才说:“宝岛那边和江南、岭南阳春面的做法都不相同。他们不靠那一勺猪油托底衬味,需要用猪大骨、鸡爪和干贝吊汤,面也不能用机器面,得手擀。近几年那边又在阳春面上加了葱酥和臊子肉……这样吧,一会儿炸好的葱酥和臊子肉单放在小碗里,如果老爷子还说不对味,那就应该再加进去它们。”
“如果他还说不行呢?”
这话蔡姐弟弟不由自主地就脱口而出。
他也不是要硬杠姜月微,就是忽然觉得从她这能知道更多的知识,下意识地问出来。
姜月微笑笑:“这已经是我知道的所有方法了,如果再不行,那也许就不是面的问题了。”
蔡姐弟弟一愣,他四十多岁,此时在姜月微面前却像个初出茅庐的小子,问道:“那是什么问题?”
急得蔡姐上去就给了他后脑勺一巴掌:“傻啊!那还能是什么问题!要么就是这面是他故人做的,有自己独特的做法,我们外人哪知道;要么就是这老爷子现在也尝不出好坏,咱们息事宁人,乖乖赔点礼就算了。”
蔡姐无奈摇头,她这个弟弟,前些年一心养猪,钻进厂里盯着母猪下崽那是真不出来,来厂里的审计都没他清楚公母大小各有多少。
她实在看不下去了,把他从厂里薅出来,他又自己去学了厨子。这下可好,又钻进厨房不出来了。
他们想着今天杀猪庆祝一下麦收,让她弟弟安心在后面炖排骨,没想到这又钻进来了。
他们说话的时候,起初只有蔡姐弟弟停下了手里的活儿,等他们说完,所有人都支棱着耳朵在听。
蔡姐一挥手:“该干嘛都干嘛吧,你们该配合一下小姜老板就配合,赶紧把这老爷子伺候走了,大伙儿也能歇歇。”
两个老板都在这儿,他们又听说这姑娘年纪轻轻也是个老板,自然听话。
姜月微也不客气了,她不知道谁是打荷谁是面二,直接对着大家中气十足地吩咐:“要准备猪大骨、鸡爪、还有干贝吊汤,厨房应该有泡好的干贝。泡干贝的水不要,但要把泡好的干贝捞出、控干水分,最重要的是,干贝一定要揉烂成泥,连干贝汤汁带干贝肉泥一起倒进汤里。时间不够的话,记得猪骨要敲断几节,鸡爪也要多烂一些。”
“还有,肉臊和葱油都会炸吧,葱油记得用小红葱头,肉臊选猪里脊,要把肥的剔去。”看见大家的眼神,姜月微接着说,“我知道做肉臊讲究三肥七瘦,但现在是面对这老爷子。就用肥肉煸出油来再盛出,用最嫩的里脊肉剁碎,少炒一点肉臊就好。他消化不了,也只是借个味道。”
她这么一解释,大家又信服了,都开始忙各自的了。
姜月微也惊讶,蔡姐的厨房里竟然这么和谐。
她没去过现代大饭店的厨房,但在大干朝也去过一些酒楼的后厨。那里面不仅等级森严,就连大师傅之间都互相不服。
红案师傅觉得白案师傅没从锅边站过,颠勺都不会,不就是对着面团捏两下,还真敢跟掌柜要价;二厨整日瞧不上三厨,说他这三脚猫功夫也就配在后厨择个豆角了……
诸如此类,不胜凡举。
姜月微看着默默忙碌的师傅们,心里也松了一口气——
本来她打算这样就收手的,这里看上去都比她年长,肯定都是有经验的师傅,她再不知天高地厚地“指导”下去,先别说蔡姐弟弟怎么样,这些师傅肯定要闹事了。
这简直倒反天罡,哪有一个女娃娃来指挥他们这一帮老头子的!
这种事在大干朝时她和她师父都遇到过。
可现在,姜月微又觉得,干脆送佛送到西。教会了他们,以后再遇到类似的客人也不会手忙脚乱了。
她对着人群高喊:“哪位是面二师傅?”
众人一愣,都没说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