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米年糕(1/2)
黄米年糕
沈昭昭最近去采购了两套崭新的笔墨纸砚, 算是送给俩孩子的上学礼。
而三娘正在给孩子们准备新的书囊,用布条子缝制而成,成品有点类似现代的斜挎包, 平时用来装书本和文房四宝还有其他杂物这些东西。
云琅书院也有统一的校服,那次他们一行人去书院的时候就见到过,一眼看过去书院里的书生们一水地都穿着青色的长袍,戴着黑色的巾帽。
现下书院的学费明细也出来了,像汤圆和皎皎这个年纪入学, 学费算是最低一档, 一个学年的学费t是十两银子, 一年两个学年, 学费的话也就是一年二十两银子。
以后随着年龄增长, 学问做得深入,学费还会逐渐提档增加。
但就学费来说,她觉得云琅书院倒没有想象中的昂贵,甚至若以后考试成绩好的话, 还可以申请书院的膏火费当作学费的补贴。
沈昭昭现在开给三娘的薪水还是按照原来说的每日一百文的水平,一年的话也有三十多两银子, 再加上之前三娘投资食肆她俩约定好的,沈昭昭会给她营收利润的分红。
按现在食肆的流水,满打满算一年百多两银子三娘还是能赚到的。
不过除了学费,这个时代在上学方面花费巨大的还有书本教材费。
就拿笔墨纸砚来说, 一支普通的大号宣笔价格在百文左右, 使用寿命大都在一到两个月, 所以大家买笔都是一捆捆的十来只一起买, 这笔可以算是真真正正的耗材,用完用坏就得扔的那种。
还有稍好一点的墨, 单锭就在四两银子左右,另外一张纸换算下来要三文钱,相当于这里一个烧饼的价格......
而一张纸大概能写上八十个大字,试想一下,一个学生写上一篇文章用的纸就要花去十来个烧饼,而且写的时候还不能出错,不然花费要更多。
这想想就怪让人心疼的。
文房四宝这些耗材已经够贵了,书本的费用更是令人咋舌。
就拿白渊山长那日送的那本《千字文》来说,顾名思义,这本书全书一千个字,握在手里就是薄薄的一本,但市价在两百文。
沈昭昭当时在书摊上问价的时候真想喊一句:抢钱啊!
另外一个学生上学需要的教材,从第一轮启蒙的《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这些,第二轮得给配齐四书五经,然后第三轮再读史书和诸子百家。
数量不多也就百来本......
简直是卷帙浩繁,浩如烟海,这些书的价格更是奢侈品的存在。
怪不得说寒门难出贵子,非贵族,世家,豪商这些,这一般的普通人家来说怎么可能负担得起高昂的学费啊?
这样算了一下孩子们上学的帐,这让沈昭昭赚钱的动力更强了,得赚钱啊,不赚钱书都读不起了啊。
今日午后,这个时间点是一天中客人最少的时候了,大家伙忙完该做的事情后也会趁这个时间点歇息歇息,微晚间的高峰蓄蓄力。
突然就听见门外一阵阵的吆喝声:“热切糕!刚出炉的热切糕!”
沈昭昭一个激灵,切糕?是那个她印象中的一刀下去就能贵到你“倾家荡产”的切糕吗?
出门去看,果真见附近街道的一摊子上摆了个大火炉,火炉上的大瓦盆内黄黏米面里掺和着红芸豆,豆沙,表面还零星撒了一些红枣以作点缀。
瓦盆里的年糕已经蒸熟,腾腾地冒着热蒸汽,那摊贩两只手带起副厚厚的手套,端起炉子上的瓦盆迅速倒扣在桌案上。
原本挤在瓦盆里的年糕就出来了。
再沾上少许冷水“啪啪”地拍着年糕的各个面,让糯米和红枣粘合的更紧实,同时也更易成型,没一会儿这块年糕就被拍成了约二寸厚的大圆饼的形状。
年糕都是趁热切块售卖的,切上一块那摊贩就喊上一句,“热切糕!刚出炉的热切糕!”
沈昭昭闻着不断传过来的米面的香味,心里暗道,此切糕还是非彼切糕啊。
那摊贩也注意到了近前的沈昭昭,笑着喊道:“小娘子,可要来上一块?”
沈昭昭看着蒸好的年糕色泽金黄,里面馅料又丰富得很,点点头,然后用手划拉了一圈儿,豪爽道:“这一整个我都要了。”
摊贩见来了大主顾,立马喜笑颜开,“好咧!”
然后快速地将剩下的年糕全给切完,再一块块地码好,又附赠了一把竹签儿,最后将一整盘都递了上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